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金融风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立航 陈 霞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因子分析,以把握金融风险的发展趋势,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因子分析;对策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收益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两个层次。宏观金融风险是国家或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风险,主要产生于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金融体系风险、外债风险、国家风险,以及货币当局实行不适合的汇率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产生的金融制度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结合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本文建立了包括宏微观两个层次共12个监测指标组成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选取1992-200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金融风险(见表2)
  二、对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得分
  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几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建立变量相关数距阵R,然后计算出R的特征根和贡献率。本文按照累计方差率达到85%的原则选取了3个因子(见表3)。这些因子的解释能力分别占所有变量总方差的45.308%、23.453%、19.30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070%。说明这三个主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原数据大部分信息。
  为便于对每个因子载荷作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每个因子负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排除噪音干扰的作用,得到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正交旋转后,从众多指标变量中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分别反映的是中国金融风险状况3个方面主要特征:公因子1在进出口/GDP、外债负债率、外债偿债率、外债债务率、外债/GDP等5个指标变量上有大于0.7的载荷量,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偿还能力,其贡献率最大为45.308%,可命名为对外经济风险;公因子2在GDP增长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上有较大相关性,反映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方差贡献率为23.453%,可命名为国内金融体系风险。公因子3在M2的增长率、CPI指数、股票市价总值/GDP上载荷值较大,反映的是国内经济泡运行中的泡沫型风险,其方差贡献率为19.309%,可命名为经济泡沫型风险。
  由回归计算出因子得分,再按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年度金融风险的综合得分F,具体结果见表5。
  F=(45.308*fact-1+23.453*fact-2+19.309*fact-3)/88.070
  (二)基于因子得分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1、对外经济联系状况与金融风险的发生高度相关。如果对外经济中存在着进出口结构失衡、外债负担严重以及外汇储备相对较少等问题,即使国内金融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发生输入型的金融危机。
  2、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相互拖欠和通货膨胀等,一旦失控就会引发金融风险恶化。在公共因子F2上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GDP增长率上的载荷较大。我国国有银行系统大量不良债务的积累以及前几年形成的股市泡沫,是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的重大隐患。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随后又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上市融资,使之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0年,由政府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价收购了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所以在2000年以后F2的得分也逐步有所提高,风险有所好转。
  3、经济泡沫型风险是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1994年的得分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发展刚刚起步,运行监管机制不健全、投机现象严重。此后十年,股市泡沫风险有所缓和,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中国股市规模在高速扩张,所以应警惕股市泡沫成分的过快增加。
  4、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我国输入型经济风险不断上升,表现在2001-2007年间F1上的得分逐年减小。此外,得益于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三年连续下滑,2007年F1有所回升并进入合理的范围内。
  三、对策建议
  为防范、化解和规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资本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首先,金融对外开放和放开资本项目必须适时、稳妥、有序。其次,加强对隐性外债的监控包括跟踪监测外债风险指标,关注外债依存度、偿债率以及长期外债的结构变化,严格确认境外发债主体的资格,加强对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外国货款的管理。最后,控制外资流入,优化外资结构。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安全。首先,对三大监管主体履行职责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进行明确规定,形成对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制约和约束机制。其次,监管模式要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应当按业务种类而不是按企业类别来建立新的混业监管框架。最后,进一步强化金融内控机制,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之成为金融监管机关发挥作用的微观约束基础。
  第三,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体系。一方面,探索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方式转移金融存量风险,弥补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当金融机构倒闭时,由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的损失给与一定补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国际合作性的多边担保机构,在出现偿债困难使债权银行陷入困境时,利用其“搭桥贷款”或缓冲贷款,帮助银行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卫新江.金融监管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4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