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纾纾
摘要:文章建立了内部控制的多层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从相关的文献回顾中看出,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从2000年以后,学者们逐步涉及评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法、离差最大化法等方法被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上面。因此,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和实务基础
内部控制评价比较系统和最初的研究均来自于审计领域。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1936年美国注协发布《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审查》,首次提出审计师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应当考虑企业的内部牵制和控制。1939年《审计程序文告第1号》首次增加了对内部控制审查的内容,此后又在多个文件与法令中多次明确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自此,详细审计逐渐走向制度基础审计,内部控制评价逐渐成为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审计逐渐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导,但内部控制评价仍是审计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方法依旧在审计体系内演进和发展。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的发布和广泛采用标志着内部控制开始在理论上和实务上走出审计范畴,而成为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该框架也可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指导。在COSO框架的影响下,美国内部控制评审准则已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做出修正。2000年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爆发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随即出台,使得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依法案成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用于具体指导“与财务报告审计协同进行的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该准则中,相关的执行和报告指引是基于COSO框架的。
三、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的详情如表1所示。
(一)控制环境
1、关于管理者素质,评价以下因素:管理者是否具备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及素质结构;管理阶层是否订有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而且能够落实;管理层在与各利益关系者交往时,其行为是否显示出操守和价值观。
2、关于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评价以下因素:董事会与管理阶层间是否独立;审计委员会是否独立;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否符合企业要求;董事会成员与各职能主管之间是否有沟通;是否有畅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且这些信息与财务和经营成果有关。
3、关于组织结构,评价以下因素: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的规模和战略相符合;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是否明确;各管理者对自己所负责任是否非常了解;各主要管理者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且具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4、关于企业文化,评价以下因素:企业文化中是否显示出操守的重要性且具有协同作用;行为方式是否与企业价值观一致;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否有辨识和改变文化的机制;文化是否体现全体成员的价值观。
5、关于权利与责任分配,评价以下因素:权责划分是否与企业规模、作业的复杂性适当;授予员工的权利是否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对等;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处理、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二)风险评估机制
1、关于设定目标,评价以下因素:各层级目标是否协调一致;目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全体成员是否对目标非常了解。
2、关于风险辨识,评价以下因素:当业绩远离目标时,是否能注意到各层级的风险;对风险辨识是否是一个与规划相结合的反复的过程;是否善于寻找和分析各有关影响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排序。
3、关于风险分析,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够根据影响目标实现的内外因素,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是否能够通过分析相互联系的作业过程,辨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否注意到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保证资料来源的准确性。
(三)控制活动
1、关于业绩评价,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切实可行的业绩评估系统;业绩与标准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有全面的计量指标,和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与计量指标。
2、关于信息处理,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信息中心,且由专人负责;信息处理、系统维护是否正常;是否有保证业务正确和授权的程序。
3、关于实物控制,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实物授权制度;是否有资料接触授权制度;是否有定期盘点制度和实际操作程序;控制政策和程序有否被有效执行。
(四)信息与沟通
1、关于信息系统,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能辨识和获取所需信息;是否有适当的信息传递形式;信息传送是否按既定路径进行;有关人员对信息是否明确了解。
2、关于信息质量,评价以下因素:信息是否适当,即信息是否确实为企业所需;信息提供是否及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所取得的信息是否最新;各信息需求者是否能够很容易取得信息,且是否能够顺利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并能迅速做出应有的反应。
3、关于沟通与沟通方式,评价以下因素:所有下级人员是否清楚其所负责的管理或工作责任,以及承担的内部控制责任;上级的行动和言语是否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否有开放的向上沟通渠道和虚心聆听的态度;是否有畅通的渠道,及时了解企业外部各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且是否能够将这些问题让与他们打交道的人或部门迅速做出反应。
(五)监督活动
1、关于监督主体,评价以下因素:是否有明确的监督主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否有相互监督机制;监督者是否有明确的任务和相应的能力。
2、关于监督活动,评价以下因素:各监督活动是否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包括监督的对象、监督的时间间隔、实施监督的方法和最后形成的文件等内容;监督活动是否是各管理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否有自我监督的机制;是否能够将已确认的内部控制及时、详细地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并能提出有关改进措施,以保证今后监督活动的有效性。
3、关于监督组织,评价以下因素:是否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它是否直接受托于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实施监督;内部审计是否直接接受审计委员会的委托,对经营管理层和各作业层级进行监督;是否有定期的专题讨论制度。
四、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所谓模糊综合评价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而当影响因素较多时,权重的分配极难确定,另外,由于每个表示重要度的权重分量都很小,单因素评价矩阵在求评价结果的合成运算中使用的因素减弱到不起作用,评价结果难以分辨,这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解决问题。本文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内部控制的因素和类别为分支,形成树状结构。多层次综合的方法是先对模型的每一个分支进行综合,然后将对各个子因素的评判综合成对诸因素的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因素集。
U={U1,U2,U3,…,Un}是一个由一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Ui=(Ui1,Ui2,…,Uim,)(i=1,2,…,m)是由二级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集。
第二,评语集。
V={V1,V2,…,Vm}是一个评价集合。Vj(j=1,2,…,n)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
第三,单因素评判。
由n个专业人员单独对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就某个二级因素进行评级,便可得到U|→(x1,x2,x3,x4)。
类似地对其他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并可得到一个从U到V的模糊关系R,即单因素评判矩阵:
其中rij(i=1,2,…,m;j=1,2,…,n)表示对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其取值方法为:对各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第i个评价指标有Vi1个V1评语,Vi2个V2评语,…,Vim个Vm评语,则对于i=1,2,…,m有
rij=vij/∑vij(j=1,2,…,n)
第四,权重集。
由于每个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专家估测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权重。
第五,综合评判。
利用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得出综合评价模型为B:B=A?莓R。
五、应用实例
第一,确立U、U1。
设U={U1,U2,U3,U4,U5}={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机制,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活动};U1=(U11,U12,U13,U14,U15)=(管理者素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权利与责任分配)等如表1所示。
第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是采用专家评估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设A=(0.2,0.2,0.2,0.2,0.2),列于表1。
二是二级指标的权重也按此法计算后列于表1中。
三是设模糊评价集合为V={V1,V2,V3,V4}={优,良,中,差}。
四是评价结果:对表1模糊关系运算式B=AoR逐层进行运算后得表2及最后结果。
内部控制综合评级结果为“良”。
六、结束语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头戏,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都在激烈地探讨与实践。此时,研究如何建立与评价内部控制的问题十分必要。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涉及因素众多而复杂,制定全面、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更有利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A省电网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6(1).
2、李连华.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