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景宇
摘要: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但关键环节抓得不好,结果是动作虽大,成绩却并不令人满意。文章拟借鉴晏阳初乡村建设之理念,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经营意识和参政意识,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找到突破口和切入点。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当务之急
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笔者最近在一系列的走访与调研中却发现,许多地方在推旧房、建新楼、修路、通气、通电、通邮,忙得不亦乐乎,效果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对农民教育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如果没有人或人的素质低下,再好的生产工具也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再好的发展机会也会错过。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是令人堪忧的。
(一)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
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法国7%以上的农民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19.4%。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
(二)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低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的竟多达76.4%。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的农民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联邦德国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多达50%;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也都在70%以上。
(三)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偏低
1、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绝大多数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驾驭市场能力差,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缺乏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2、经营知识匮乏,参与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因而缺乏现代化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化经营管理,致使我国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
3、产业结构的调整仅局限于农业内部。二、三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发展水平很低。
4、品牌意识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注册商标少。
5、短视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发展规划。
6、从众行为严重,在生产经营中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谨慎从众,一种是盲目从众。据2001年中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态度是“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这种谨慎从众行为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到机会。
(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低
农民素质低下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不仅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较低(发达国家为80%以上,而我国则只有30%),而且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使用。其次,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587元,远远低于城镇居民12706元的水平。据河南省农调队对4200个农户的调查表明,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为1993.22元;高、初中的为1741.10元;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为1602.65元;劳动力为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比高、初中组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组高14.5%和24.4%。显然,科学文化素质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素质低造成了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的破坏,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再生产”,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指数,加大对土地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消耗过大,森林植被锐减,草原草地退化加剧,沙漠化状况日趋严重。
农民素质低下,导致农业市场化进程推进缓慢。由于长期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民的营销观念仍然局限于小农经济,“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的指导思想去组织农业生产。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转产慢,易受洪涝、干旱、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常常使得农产品生产与需求反差过大,造成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使得农民参政意识淡薄,从而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旦利益受到损害,要么默默忍受,要么采取极端措施,造成更大的利益损害,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
二、晏阳初先生乡村建设理念及实践
我国的许多先哲们,冒着极大的困难与艰辛,很早就提出了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并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晏阳初先生,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无疑有着深远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对于中国农村问题他归纳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加以医治。
对于农民的“愚”,晏阳初先生所创办领导的平教会用农民听得懂和喜欢的方式,编写了600余种农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对于农民之“贫”,则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创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开办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训练比较热心、能干的中青年农民“志愿者”作“示范农户”,来带领其他农户使用新技术,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对农民之“弱”,实施卫生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还创建农村三级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而对于“私”,则对农民进行公民教育,养成他们的公共意识与合作精神。
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教育,晏阳初先生说:“假使农民的知识已经培养起来了,生产技术也改良了,科学化了,体格也强健了,要是没有团结力,所谓民力培养,完全失去了目的,也是枉然”。他将公民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中心,创新一套提高民族自尊心的“组织教育”的方法,通过岳飞等农民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让农民在接受简单的教育后,发动他们组织同学会,使农民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成为晏阳初对农村进行民主改造的基础。与此同时,他还在定县领导建立了县、乡议会组织,通过招募一些积极热心的人组建公民服务团,让农民进入乡镇的公民大会,或县、镇里的管理委员会以及农村改造委员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
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晏阳初最大的创造是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紧密结合,整体推进。他认为,在农村办平民教育,如果仅仅教农民识字和掌握一些技能,而不教会他们运用这些技能,进行乡村建设是毫无助益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助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
为此,晏阳初先生做了三项重要工作,一是加强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二是进行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晏阳初反对“为教育而教育”,主张知识分子要“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研究他们受教育的状况,根据他们的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三是进行农村普查工作,先后完成了农村的社会调查、工业调查、农村人口调查,农村概论调查等,为乡村建设的展开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较之近百年前晏阳初先生所处之社会环境,优越何止千百倍,所以我们更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培训事业摆到优先发展的地位上来,作为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首要之事。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方面,要把农村义务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和支出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力争在短期内使教育投入占国家GDP总量的4%-5%的国际平均水平。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一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使用性的措施,突出区域优势产业,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民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户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再次,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教育来武装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诚心教育,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广大农民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改变老酒喝喝,麻将搓搓的生活习惯,破除一心想着“等、靠、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思想,确立不进则退,勤劳只能温饱、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思想。
最后,要培养农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农民的政治主体觉悟。当前必须要尽快建立农民的政治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公民权利和义务、民主启蒙、政治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明白自己的利益诉求与国家政治参与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使他们能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
参考文献:
1、周占华.大力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EB/OL].中国经济网,2006-04-06.
2、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秦庆武,许锦英.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国敏,曹萍.农民增收从实证分析到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2(5).
(作者单位: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