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机制下的信息含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新平 王 丹
一、引言
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长期备受关注,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机制和会计信息含量的博弈分析逐渐成为新的探索焦点。一方面,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公司会计及对外报告系统的产物,在治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为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直接的输入信息,而且通过包含于股价中的信息提供了间接的输入信息;另一方面,传统代理冲突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样影响会计信息含量。
二、传统代理问题与会计信息含量
在传统代理问题中,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会有机会主义动机和能力去做出不利于所有者权益的行为。为了规范管理者行为,所有者会以会计指标和股票价格为依据评价管理者绩效,以契约约束管理者行为,力求管理者按所有者权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为。面对这些约束,管理者可能会以虚假会计报告、降低会计信息含量等来减轻这些约束,逃避监督。这将会引起企业各契约关系人之间财富的重新分配,甚至会引发他们之间新的利害冲突。契约利益相关人则期望通过管理者持股(MBO),使管理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趋于一致化从而提高公司绩效。那么,管理者持股(MBO)的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含量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在下面部分进行分析。
1.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与可能
我们首先要明确盈余管理的定义。Leuz,Nanda和Wysocki 认为:企业内部人(控制性股东和管理者)将企业的经营绩效改变,以误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外部小股东)或影响履行契约的后果,这个定义将盈余管理限定在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内。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相关讨论则是基于此定义。
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盈余管理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管理者报酬契约在减轻委托―代理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冲动。会计信息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使得管理者有机会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另外,目前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盈余管理得以泛滥的外部客观条件。
由此可见,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中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某些利害关系人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或影响那些依赖于报告的会计数字的契约后果时,盈余管理就发生了。
2.契约控制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
对公司治理机制中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根据阿尔钦安(1950)的经济达尔文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意味着组织系统运用的经营程序和订约技术是有效的,亦即盈余管理很可能也是企业有效订约的组成部分。另外,由于委托人在管理交易中不可能承诺做到:不解雇经理人、不重新谈判合同、不棘轮般滚动提高业绩标准,因此盈余管理被作为一种信息抑制机制,通过这种信息抑制,可以缓解委托人上述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代理成本。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可能存在着对盈余管理的均衡合约需求。
当然,盈余管理在减少代理成本的同时,信息抑制却可能在其他方面产生了效率损失(如外部资源的误配等),这说明同样的会计行为在不同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一种会计信息可能对内部订约是有效的,但在外部决策上却是无效的,尤其在资本市场欠有效的情形下。一些实证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3.管理者持股比例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
管理者持股的出现促使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减轻代理成本。然而这一控制机制又会对会计信息含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管理者持股比例的高低是否与会计信息含量具有某些相关性呢?
Warfield,Wild和Wild (1995)发现管理者持股与收益报告信息含量相关,并且与会计获利调整程度相关。然而收益质量并不总是随管理者持股而提高。当管理者持股处于较低水平时,收益信息含量(任意会计水平)和管理者持股正(负)相关,然而当管理层持股处于较高水平时,这种关系反转了。这可能是因为当管理者持股达到控股水平时,他关注得更多的是如何谋求控制权收益而非公司绩效,这将引发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
与发达市场的研究结论不同,在新兴市场中管理者所有权与会计收益信息含量负相关。然而,在财务危机时,管理者所有权与会计收益信息含量表现为正相关,这是因为受到了债权人监督、小股东保护等影响。另外,管理者所有权与操纵利润程度正相关,这个发现与所有者结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观点相一致。
三、内部人控制与会计信息含量
过去的研究一直关注的是发达国家股权分散情况的公司治理问题,然而,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股权相对集中,即使在美国的大公司中,所有权也并不是很分散,控股股东的存在引发了新的代理冲突,即大股东掠夺小股东从而恶化公司治理。一些研究在Shleifer和Vishny(1997)的启发下,直接在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理论框架下,为分析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问题,而进一步探讨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会计信息含量是指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与市场对公司业绩评价的相关程度,它既体现了上市公司真实报告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程度,也体现了市场对公司报告信息的反映。
1.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
控股股东盈余管理的动机大致可以归为三类:(1)资本市场动机。由于会计信息被广泛地应用来进行股票估价,盈余信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从而促使管理当局操纵盈利,形成稳定的每股收益以试图影响短期股价业绩。(2)契约动机。会计数据被用来监控和规范公司与其他众多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契约,这些契约产生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3)政治寻租。这类动机主要体现在对东亚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因为政治寻租行为在东亚地区非常盛行且有利可图,控制性股东集中所有权和控制权有利于其掠夺小股东,因此有关企业的特有信息被隐藏起来,不让竞争者和小股东知道。
2.市场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可信性
市场预期控股股东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利润,出于自我保护,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含量持怀疑的悲观态度,因此市场会将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计入成本,可能会低估上市公司价值,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投资者面对上市公司公布的可信度不高的会计盈余,不会轻易做出投资决策,即使投资者仍然愿意进行投资,其所能接受的投资价格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或降低公司市场价值。近几年,对于控股股东代理冲突影响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表明,市场在评价会计信息含量的可信性以及公司价值时,是会受到所有者结构,尤其是控股股东控股信息的影响的,Fan和Wong 以及Jung和Kwon的实证分析结果都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四、中国市场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及发展前景
对于公司治理机制和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都尚不完善。国外研究过去一直围绕着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减轻委托代理成本以及管理者操纵会计盈余的问题进行,直到在Shleifer和Vishny(1997)的启发下,才开始在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理论框架下探讨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并进而分析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问题。我们认为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和会计信息含量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跨国研究的实证分析,全面理解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在治理效果上的差异。
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来说,明确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中国股权结构相当集中,“一股独大”现象突出,控股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和可能去操纵会计盈余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含量不高。而市场对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缺乏信任,投机现象处处可见。即使当局不断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报告,努力提高其透明度,投资者仍对会计信息含量持保留态度。如何提高会计信息含量以及增强投资者信心,是政策制定者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将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含量结合研究必然是未来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5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