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塞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世祥

  西塞山乡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石窑区东端,东起刘家大湖,西止西塞山和杨武山麓,南止石磊山、大排山,北临长江,面各人16.2平方公里,人口1.8万,在全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大浪潮下,西塞山人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创新,艰苦奋斗,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依山傍水的西塞山乡是典型的郊区农村,也是江南农村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索西塞山的成功经验,对江南郊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政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制度是根本保证。西塞山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确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农户之间承包土地的转包、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人股、联营、租赁,以及“四荒地”使用权的拍卖等土地流转机制。据统计,该地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比重基本稳定在98%左右。风波港、道士袱首先推行连片土地流转机制,反租倒包、有偿转让,把主导产业向基地种植能手集中,走集约化之路。
  在实践中,西塞山乡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在努力扩大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还逐步建立健全统一经营和服务机制,积极为农户提供农机、水利、植保、防疫、经营管理等服务。在政府的引导下,他们积极创建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基地+农产”等农业发展模式。全乡五个村共创建三个大型基地,这就是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柑橘基地和雪梨基地,共带动全乡1200多农户。与此同时,西塞山乡政府还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乡、村与农户共同投资的机制,形成政府以奖代补、村筹资扶持、农户投入的投资格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共同参与西塞山农村经济建设。几年来,西塞山开发引进了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创办了西塞山电站、生茂特钢等乡镇企业,共立下10余个新技术开发项目。
  二、重视农业科技和教育事业
  西塞山重视农村科技和教育,坚持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西塞山逐年增长的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超过40%,逐步改变了以往的粗放性经营。全乡农村总产值由1996年的1870万元递增到2000年的2920万元,年平均增长儿8%,全乡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2200元递增到2000年的3540元,年平均增长12.6%。为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西塞山乡党委把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与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教育的发展,才会有西塞山经济的发展。西塞山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每年的教育经费约占乡财政支出的40%以上,占各村财政支出的71%以上。西塞山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改革以招生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举办了各项兴趣小组和特长班,加强了体育、美术、音乐、劳动技术、电脑等课程的教育,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有了发挥的场地。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该地区拥有1所中学、3所小学,初步具备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育体系、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和比较齐全的教学器材。
  三、建设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整休、协调、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的核心。西塞山注重协调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以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了可持续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系统。与前几年相比,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情况大幅度减少,废气、废水处理率及固体废物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通过试点村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农业的路子为更多的人所理解。部分村民在探索农村能源问题、推进农村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道士袱村提出了建立沼气池的构想,以此缓解农村地区能源短缺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西塞山在盐碱地改良、低洼地改造、易涝地改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低残留、低毒性农药和无残留化学膜使用量进一步进加,绿色食品与人类健康有了真正的保障。
  西塞山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逐步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种植结构,确立了以蔬菜、水果为主业、禽畜奶蛋为副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的特色产业经济。据统计,该乡拥有蔬菜基地3000亩,水果基地4000亩,可养殖水域面积2000亩,山场林土地6850亩.在农业灌溉方面,他们改变了以往的漫天式灌溉,利用栽培、农艺等措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形成了多种节水灌溉模式。他们还以传统耕作技术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换茬等技术为基础,运用物种共生互惠原理,建立起立体式农业模式。
  四、加快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
  城镇化建设问题实质上是确保农村全面进步的战略问题,也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西塞山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城市化规律,从市情、镇情、村情出发,因势利导,把村城的建设纳入到科学的规划中,正确处理了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与城镇建设的关系,在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西塞山以乡镇企业为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当地乡政府在建设规划之初,就确立了由乡村向城镇过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由村民向市民过渡的发展思路。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他们实行政府、群众共同出资修建商品房的政策,节约了大片土地;他们还将乡政府机构改为街道办事处,以便与城镇接轨。
  在城镇化建设中,他们确立了“以土地系统控制为核心,以合理引导乡村工业相对集中发展和村民住房连栋为主线,分区调控、分步限制、分类实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城市化道路”的战略规划。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填,积极吸收外来资金和项目,规范社区建没,以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创造一个方便生活、有利于工作的环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