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各产业就业弹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冰 黄 雄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正常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的GDP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普遍失业的情况下,投资的拉动、GDP的增长总能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性。GDP增长的就业弹性(下文简称就业弹性)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它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长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E=GL/GY,其中GL=△UL表示就业增长率,GY=△Y/Y表示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低,即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也不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此时,依靠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不会产生明显效果。吉林省具体表现为就业弹性的明显下降。吉林省就业弹性呈现出的特点是:由于就业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就业弹性总体呈下降走势。
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说明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非一致性不断加强,尽管改革开放27年来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找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及其调整对策,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在我国是共性问题。导致这种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目前国内有3种代表性的观点:技术进步论;结构转换论;统计口径偏差。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相应的定量研究。
本文拟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产业和部门的就业弹性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就业弹性相对较低的产业和部门,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探寻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吉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在于:
一是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高就业、低工资”政策,把劳动力尽量安排在国有或集体企业中,导致国有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富余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但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已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企业内部职工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比重逐渐降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些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或是因市场减少而缩小生产规模,或是被淘汰,造成大量失业。
二是工业结构演进规律所致。根据工业结构中生产要素密集度演进规律:劳动密集型工业结构→资本密集型工业结构→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因而,大量的就业劳动力让“资本”或“技术”所替代而被挤入失业行列。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按照我国发展现状及国际经验来看: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应是一个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就业前景广阔的领域,但现阶段在吉林省这些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原因主要在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行业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1998年约占80%,而教育、科研、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却刚刚起步。传统服务行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新兴服务行业就目前来看还不能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劳动力就业严重受阻。
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城乡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松动、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再加之乡镇企业由于种种弊端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功能性减退,会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必将趋于下降。
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较低,且近年来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工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体构成,它的兴衰直接影响、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发展。
二、各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
1、轻重工业的就业弹性
轻工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较低。20世纪80年代,它曾作为繁荣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主要行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吉林造纸厂和电冰箱厂就是在那时发展、壮大起来的,并成为当时引领轻工行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并不断趋于完善,吉林省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也使大量从事轻工行业的职工面临下岗、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轻工业增长速度趋缓且就业弹性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轻工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改造投资少,缺乏创新意识。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许多轻工企业的产品满足不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致使产品积压,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减员缩产甚至倒闭。如曾作为吉林省轻工业领头羊的吉林造纸厂和吉林市电冰箱厂,近年来也因各种原因导致生产、效益大幅下降甚至停产,使得部分劳动力失业。
2、主要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
机械工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它们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是1.082、-1.456、-0.726、-1.187、-1.106。可以看出,机械工业总体的平均就业弹性基本为负(仅金属制品业为正)。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一直以来作为吉林省经济产业的“核心”,它的总产值已占据吉林省的“半壁江山”。因而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吉林省整个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而近10年来,其平均就业弹性为-1.187,意味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但不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还不断向社会“排出”劳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工业化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象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起来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当多的企业开始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制、租赁制、集团化经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精机构、减人员,大量的冗员被释放。
石化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它们的平均就
业弹性为-0.952、-0.945。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石化行业的平均就业弹性都为负。石化是吉林省仅次于汽车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新探明储量丰度低,接替资源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潜力小,成本高,使原油产量连续数年在330万吨至340万吨上下徘徊;而且全省石化行业中小型企业较多且设备比较落后。因此,石化行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进几年来加快了企业重组改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直至资本、技术完全替代劳动力,即就业弹性表现为负值。
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包括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它们的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1.096、-1.013、-0.921、-0.894、-0.832。可看出,木材采选及相关加工工业以及食品工业的平均就业弹性都为负。尤以食品工业为例:全省食品工业产品产销率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突出反映在淀粉行业上,说明企业体制、机制等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产品竞争力还不够强,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名牌拳头产品少的局面仍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使食品工业整体就业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下岗失业人员激增。
医药制造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负,为―0.795,表明医药制造业的生产要素密集度在改变。近年来,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中中成药工业比重逐年增加,使全省医药工业较好地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中成药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过渡,而中成药工业科技含量较高,因此其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资本和技术的大量使用和推广就对就业产生强大的“挤出”效应。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平均就业弹性为-0.705,相对较低。该行业是吉林省除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主外的又一优势产业,最初是以生产电视机起家的(三海电子集团),那时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企业素质较差,缺少名牌、优质、龙头产品,近年来随着企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步伐的加快,逐步扭转了全省电子工业产品结构投资类偏低、消费类过高,全行业命系彩电的局面,形成了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新格局,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被“排挤”。
煤炭采选业的平均就业弹性较低,为-1.069。这说明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社会“排出”劳动力。吉林省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条件困难,新建矿井井型偏小,矿井接续频繁,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曾造成煤矿用人较多。但近年来由于可供建设大型矿井的储量少,衰老报废矿井多,缺少新的接续矿区,资源面临枯竭,且技术设备老化,导致煤炭采选业的生产能力萎缩,煤炭产量逐年递减。其中7个国有重点矿区已有5个进入衰老期,造成大量职工下岗。
纺织行业本是一个就业弹性较大、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行业。但吉林省的纺织工业近10年来的平均就业弹性为-1.005,即说明纺织行业近年来不断向社会释放劳动力。究其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吉林省纺织行业产品竞争能力不强,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相当一些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较弱,不懂得根据市场需求来推陈出新,而且设备老化、管理粗放,这些都导致纺织行业大量职工下岗。
冶金工业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相对较低,为-1.498。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不断完善,吉林省冶金行业紧随国家改革的步伐,推动冶金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扭亏解困,实行减员增效。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以上对三次产业、轻重工业以及33个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三次产业中的第二产业、工业部门中的轻工业以及传统产业中的煤炭采选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等的就业弹性相对较低;而有些产业因多种原因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夕阳产业”,显然通过发展这些产业来促进就业的空间不大。因此,应着重分析那些现今就业弹性相对较低、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看这些产业是否还能扩大就业空间,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造、调整,使得各个产业和部门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来解决吉林省严峻的就业问题。
1、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第三产业具有就业弹性大、发展潜力大及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因此,根据吉林省的发展现状,今后应在发展批发、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物业管理、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通讯等行业,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使其能够胜任这些新兴服务行业。
2、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强势产业
虽然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相对较低,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第二产业中的部分传统产业仍是吉林的经济支柱,在产业结构中仍占重要地位。但一直以来由于其内部出现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科学定位哪些是传统强势产业,譬如纺织、冶金工业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这些产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再辅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性、带动性,将信息、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中,进而使传统产业中的强势产业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色――作为中坚力量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
3、大力改造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应大力改造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使其更有效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首先,要加大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其次,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企业+农户”的模式,以形成农业产业的有机链条,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第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不仅可以提高吉林省的非农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能就地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进而扩大就业容量。
4、加强对轻工业的改造
轻工业发展一直处于“萎靡”状态,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吉林省应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加强对轻工业的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其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使其产品向多样化、高级化方向发展。轻工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加强管理。尤其是具有优势的食品工业,更要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食品行业新格局,使其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5、培育产业集群,扩大就业
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群通过物理溢出效应和智力溢出效应(技术、信息的溢出)大大降低了聚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产业集群(众多生产相似的中小型企业聚集)还能创造出品牌效应。加上吉林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拥有如“一汽”,吉化等一批大型的重化工业企业。因此,培育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对吉林省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吉林省的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以长春、吉林汽车工业园为依托,与四平、白城、辽源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一起打造我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生产基地。通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一 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6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