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光亚 唐天伟

  摘要:笔者基于多变量VAR模型,对1978年-2008年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并未实现互动发展。相应地。中部地区应加快金融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部崛起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VAR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2009GXQ6D167)、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8JA630034)成果。
  作者简介:邓光亚(1984- ),男,安徽合肥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唐天伟(1966- ),男,重庆开县人,江西师范大学区域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府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5-0017-05 收稿日期:2010-06-26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是随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而兴起的,学者们关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Hicks(1969)就已指出,正是英国的“金融革命”和资本市场提供的流动性满足了工业革命对大量的、长期的资本需求,从而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King等(1993)针对产业中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在不同金融融资结构下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Wurgler(2000)、Fisman等(2003)分析了金融配置资本、社会资源的效率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的结论都显示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促进作用。而一些学者也指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Goldsmith(1969)认为,从动态角度而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间存在相互推进的过程。Rajan等(1998)分析了一国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水平是决定产业的规模构成及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之一,而金融结构的改善及金融发展可降低企业实施外源性融资的成本,促进新企业的建立和产业的成长。在将企业外部融资分为银行信贷与股权融资两种形式后,不同产业所具有的融资结构条件决定了金融结构。
  在国内,杨琳等(2002)研究了我国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性,指出金融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应加快金融改革。傅进等(2005)从金融的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信用催化机制角度,分析了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范围是金融调节产业结构的路径。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学者们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金融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范方志等(2003)针对我国实际,从东、中、西三个地区层面研究金融结构转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指出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转换速度不快,妨碍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滞后,又导致金融业发展缓慢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落后。杨胜刚等(2007)和唐天伟等(2010)通过金融深化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指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但是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不存在有效互动,资金的使用未能实现优化配置。这些研究仍然将重点集中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只是将金融发展作为金融总量的扩张,有关金融效率、金融系统融资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不够,且并未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金融发展做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入手,试图具体分析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进行互动,并通过实证分析找出阻碍互动发展的内在原因,以期为实现中部崛起过程中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提供可选择的政策建议。
  
  二、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性分析
  
  (一)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技术升级
  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体制下,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其收益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成功的创新对产业的技术升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也是中部等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最终路径。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于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开采、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优势与劳动力成本优势,技术含量、产品差异化水平较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技术升级需求强烈。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中部地区三种专利批准量为32560项,比2000年11041项增加近2倍。技术市场成交额达189.14亿元,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达7161.12亿元,新能源、光电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引导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效果明显。
  产业的技术升级分为R&D和新技术应用两个阶段,金融发展可以为整个创新过程提供支持,发挥自身所有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在R&D阶段,通过项目事前评估,选出那些代表产业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项目,为R&D提供多渠道、低成本的融资路径,保障和加速R&D进程,并保持对R&D的全程监督,避免发生资源配置的逆向选择和创新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提高技术创新成功概率。在新技术应用阶段,金融系统则能为技术的应用提供足够的流动性,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分散技术投资的不确定风险。
  在产业技术层次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与风险不确定性,而金融中介和市场在投资者意见表达和风险承担方面存在差异,以市场为主的融资体系在满足技术创新时表现的更为有效率,这会对一直以来服务传统产业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产生冲击。为适应这一冲击,金融中介体系内部功能和业务结构将进行不断的调整。但是在金融中介体系内部变化中,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变化趋势不同:投资类金融中介获得了迅速发展,而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地位在下降(杨海燕,2006)。在金融体系的调整同时,一些新型金融组织――风险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也会应运而生。因此,产业技术升级一方面促使了现有金融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催生了新的金融组织。
  
  (二)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一是要保住自身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与开发新的市场,二是要应对自身产业升级的压力。因此实现产业转移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中部地区则由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低成本的劳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设施及区位优势等有利条件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通过承接产

业转移实现了第一产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促进了第二、三产业发展,使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转移的加速进行,争夺作为产业承接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不仅需要产业转出地的转移推动力,更需要产业承接地的转移拉动力,而拉动力的主要表现就是要具备所承接产业的发展条件,也就是说,产业必然会向那些提供了良好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的地区转移(张三峰等,2009),产业承接地的“软环境”优势显得越发重要。
  在产业承接过程中,金融发展通过优化金融环境为吸引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具体表现为:提供融资便利;优化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规避经营风险。产业转移能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而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强化效应吸收。金融市场是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深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地方金融市场信贷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李建伟,2007)。
  承接产业转移将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带来需求冲击,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1)产业转移将推动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兴起,这就要求中部地区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更多的贸易结算和担保服务;(2)各种转入企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是不尽相同的,中部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主要是传统的信贷结算,仅此是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的,因而需要进行更多金融创新。因此,产业转移将激励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增加更多“服务产品”供给,有效提高中部产业承接地区的金融机构效率与金融创新水平。
  
  (三)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2008年各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万亿元、贷款4.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22.2%、17.4%,各地区贷款投向基本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服务业、房地产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08年地区拥有上市公司达258家,公司债券融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农业保险逐步扩大,0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人1878.55亿元,较去年增加了54.5%。在取得上述这些成果的同时,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14.6%、34.5%,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0.3%、38.7%,产业结构落后问题仍然存在。而在金融发展方面,2008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地区分布机构个数占比、从业人数占比、资产总额占比分别为25%、22%、15%,远低于东部,也低于西部地区。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同样相对落后。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存在巨大空间,针对现状的分析数据也显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的成果,但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与金融发展滞后问题却仍然并存,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是否实现互动提出质疑,如果分析指出没有实现互动,那么阻碍这种互动实现的原因又会是什么?
  
  
  三、中部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与数据整理
  本文所涉及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两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而本文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与地区GDP的比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ISU(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产业结构变动应该表现为经济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上升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图1显示了1978年~2008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趋势。从图中我们看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上升趋势明显,但是产业结构优化却出现了下滑趋势,这主要是地区更多依赖工业发展的结果。
  
  金融发展的内容应包括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深化三个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状况进行衡量:(1)金融结构指标FS(间接融资额/总融资额,总融资额=直接融资额+间接融资额,间接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直接融资额=股票融资额+企业债券融资额),用以反映金融发展为产业调整提供的融资途径,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最终由资金供给结构来决定,因此本文认为这个指标能够较好反应产业发展所受金融结构的影响;(2)金融深化指标FD(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GDP),用以反映金融深化的程度,总量上衡量金融发展状况;(3)金融效率指标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用以反映金融系统配置资本的效率。图2显示了1978年~2008年间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变动趋势。
  
  
  (二)协整分析
  在进行协整分析前需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本文选择使用ADF检验,检验的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Ⅰ(1)的,符合协整分析条件。在确定最优滞后期的基础上,为了探索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需要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的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从表中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上,ISR、ISU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将协整关系处理成数学表达式可以得到
  ISR=0.272964FD+0.134408 FE-5.471775FS+5.659337 (1)
  ISU=0.505405 FD+0.301715FE-1.714147FS+1.331845 (2)
  从协整的数学方程中可以看到,FD系数在(1)、(2)中为正,表明金融深化程度的加强,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FE系数在(1)、(2)为正,表明金融系统配置资源效率的增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金融效率的增加并不代表资本配置质量的提高,2008年整体上中部地区信贷资产不良率(不包括政策性贷款)处于全国最高水平,同期国企信贷资产不良率也处于全国最高水平(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2009),这部分解释了金融效率增加,但是影响却不显著的原因;FS系数在(1)、(2)中均为负,这表明金融系统能够通过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且效果显著。在中部地区国有银行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较少,金融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中部地区的这种金融结构决定了金融对经济作用速度较慢(杨胜刚等,2007)。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显示ISR、ISU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

系,方向怎样,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在VAR系统下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中结果看到,滞后2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978年~2008年间,FD是ISR的格兰杰原因,ISU对FD、FS存在单向关系,即金融深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深化与金融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推动了金融深化、金融结构转变。
  以上的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协同效应,金融结构的改善可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产生显著的影响,金融深化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深化、金融结构调整也有促进作用。但是整体上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却并没有体现出互动发展态势,这回应了本文的质疑。
  在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本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一是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滞后,金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需求;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导致了金融发展缓慢和地区经济落后。杨琳等(2002)指出只有在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相适应时,两者的发展才会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中部崛起将以产业振兴与发展为前提,金融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可以给予有效支持,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中部地区是资本相对匮乏的地区,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有很多。而现实是中部地区一直存在资本外流现象,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中部地区很难形成促进资本回流的有效机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未能实现互动发展。在此本文针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另一方面,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金融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发展也将只会是空架子。
  2、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金融组织不同的环境约束和行为选择空间,进而影响金融发展,以及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在2008年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中部各省只有安徽、河南和湖北达到了Ⅲ级标准,山西甚至综合评分处于V(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2009),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严峻程度可见一斑。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应主要避免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干预,建立更加客观的信用评估标准,加快金融法制建设。
  3、拓宽融资渠道。近些年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在中部地区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相对规模太小。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不仅可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低成本的资本,而且可以有效的分散银行金融风险。
  4、优化银行业组织结构。中部地区的金融主力是银行,而银行业务过度集中在少数大型商业银行手中。大型银行所实行的严格放贷标准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另外,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基地,相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型银行机构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加快发展中小型银行,将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并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编校:育 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