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健梅 何 娟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系统,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约束条件。为此,有必要透析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研究其未来发展重点,为物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物流产业;现状;约束因素;发展重点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80430602)、上海社科基金项目(2006BJB002)和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起步项目(2007Q1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健梅(1963-),女,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规划、物流管理研究;何娟(1975-),女,四川巴中人,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物流经济与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5―0120―03
收稿日期:2008―06―11
物流产业通过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它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物资的位移,将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行业、部门、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形态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系统,物流产业的发展将降低社会物流费用,提高资本周转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约束。
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在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发展环境、物流企业经营方式、物流运作模式、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物流市场格局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1、从发展速度看,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十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左右,明显快于同期GDP增长9.5%的水平(贺登才,2007);2007年我国物流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7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6717亿元,同比增长18.4%(佚名,2007);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从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环境看,物流产业地位得以进一步确认,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将物流产业置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首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关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也相继建立了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关于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3、从国内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总体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局面。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0%(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8),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物流业务附加值低。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太少,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4、从国内物流运作模式来看,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第三方物流已初见端倪。当前,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企业物流仍然是我国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但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一是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分拨活动以及采购活动过程中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是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其二是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各种迹象表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5、从国内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区域不均衡现象。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区域集中了我国经济总量的53%、外贸出口总量的85%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4%,因此这三大地区也成为物流市场最为活跃和集中的地区。从2006年A级物流企业的分布看,在公布的全国132家A级物流企业中,上述三个区域占了70%。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三个区域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现代物流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同时也反映了三个区域现代物流服务的水平比较高,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全国范围内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冯耕中等,2008)。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何枭吟,2007)。
6、从国内物流市场格局来看,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物流市场全面开放,外资企业独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由“引进来”和“走出去”引发的物流竞争新格局,意味着我国物流面临国际化竞争的压力。各类物流企业重组整合的规模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优质物流资源向强势企业集中;行业平均利润进一步降低,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将更为突出;一些规模小、实力弱、不具备经营特色和服务优势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明确市场定位。多元市场主体的格局导致竞争不断升级(贺登才,2006)。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约束因素透析
1、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约束。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仍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违背了物流的“物尽其流”的本意,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同时由于经济利益部门化和地区化弊端的存在,导致政策法规相互之间协调能力较差。在这种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影响下,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条条之间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地区的经济利益驱动,地方管理成为地方利益的体现,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间的市场壁垒,使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这些制度因素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
2、市场需求约束。市场需求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物流需求不足仍是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和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首先,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仍然有众多企业(47%的生产企业和62%的商业企业)尚无或未认真考虑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其次,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地剥离,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这就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社会化物流需求。
3、人才供给约束。人才供给是制约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人才储备不多,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对人才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与物流人才供给紧密相关的物流研究与教育,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还非常落后。我国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晚,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较少,目前的学校物流教育多数只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缺乏对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物流职业教育则通常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而物流教育具有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的特点,目前的物流研究和教育模式使得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改革要求极不适应。
4、专业化物流服务供给约束。专业化物流服务是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但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小,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专业化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这不仅导致专业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成本过高,很难满足企业综合性的物流服务需求,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制约和影响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5、基础设施整体效能约束。物流是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的运作,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物流基础设施整体效能的发挥。目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配套,整体效能有待开发。具体表现: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整体不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少,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同时,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三、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思考
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产业发展涉及面较广。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产业环境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提。物流产业良好的环境,包括具有整体效能的物流基础设施环境、适应产业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行业自组织环境。环境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多渠道对物流产业硬环境的投入力度,促进具有整体效能优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适应现代物流运行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其次,下功夫从管理体制、法规政策、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改革物流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加强现代物流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行政管理体制,提升政府在物流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和统一物流政策法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自由流动。再次,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社团组织的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其在物流法规制定、政策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使其真正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西方国家物流业发展的经验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要占社会物流的一定比重,物流产业才能得以形成。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经营方式简单粗放,企业的品牌价值较低,专业化物流运作程度不高。因此,物流企业应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物流企业运营的管理绩效;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联盟等手段,培育和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物流服务网络和自身物流服务能力;加强物流管理与物流技术的引进,力争通过物流管理技术创新带动物流服务创新;在物流功能拓展方面,业内企业应以物流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留意市场多变的物流活动需求,改变以往单一的物流服务功能定位,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刘秉镰,2007)。
3、深入挖掘物流市场需求。物流产业发展的动力在于物流市场需求的深度开发,根据当前我国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的现状,物流企业必须整合现有的分散割裂状况,从顾客需求出发,设计物流解决方案,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使企业逐步放弃自主物流方式,走第三方物流模式;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此要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配送、冷链物流、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快递等与终端服务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的开发和挖掘。
4、加强物流人才培育。物流科学是融汇了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综合科学,应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集中和知识密集的优势,建立完整的现代流通理论、商业经济及物流科学学科体系,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发展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把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把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尽快实现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物流人才培育。
四、结束语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动脉系统,其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基础设施投入、人才的培育也将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物流企业也将通过兼并重组与合作联盟进一步发展壮大,物流市场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的竞争,而我国的物流产业也必将在全面开放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