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醉翁亭记》的写景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明海
【摘要】《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诸《记》中的精品,全篇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其中写景方式多样,作用各异,很值得借鉴。本文就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粗略看法。
【关键词】 《醉翁亭记》 写景方式
一、自远而近的写景方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章一开篇,就可以看出作者站在滁州城外,定点定景观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朝西南望去,许多山峰的树林和山谷都特别秀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意在交代亭之所在环境。接着移步换景“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顺着山路走,听到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便发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在这飞泉的吸引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绕过山峰,走过一段曲折的山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就是醉翁亭。这里作者从大处落笔,由山出泉,由泉出亭,像电影推镜头那样把亭的画面慢慢推向读者面前,待成了特写镜头时突然定格。读者自会明白,这亭就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醉翁亭。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写景方式,入题十分自然。山,名为琅琊,有山则有泉;泉,名为酿泉,有泉则可酿洌酒;亭,名为醉翁亭,亭之秀丽多姿,怎能不叫寄情山水的太守陶醉呢?“醉”者,实为“乐”也。
二、从早到晚、自春自冬的写景方式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早一晚,晦明变化无常,朝暮佳境,在太守面前岂止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文章接着用分述总收的方法描绘山间四季的变幻,先分述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野花开,自为春;枝叶茂,是为夏;霜露降,应为秋;水位落,当为冬;然后在总收一笔“山间之四时也”,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最后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尽情于赏心悦目的四季山水之中,因失意而抑郁的心情得以排遣净尽,自我解脱后轻松愉快的乐趣当然是无穷无尽的了。正因如此,可见是“乐”使人“醉”也,文意便加深了一层。
三、由外而内的写景方式
如果说前文描绘的是风景画,那么,接下来所描绘的则是风俗画。文章暗寓一个“乐”字,通过太守的眼睛,工描细绘,经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层层铺垫,多方陪衬,然后才点出“太守醉”这一核心。太守真的为酒所醉吗?非也!
欧阳修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在谪居生活中并不怨天尤人,对政事采取积极的态度,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励精图治,在气息奄奄的封建瘠土中创造出了一方乐土。人民生活安定,衣食富足,连普普通通的滁人,闲暇时日也能携老带幼,兴高采烈地出游,目睹这“丰年之乐”的情状,太守怎能不为之陶醉呢?“醉中遗万物”,“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太守非为酒醉也,实为民乐而乐也,文章又深了一层。
四、描绘山间夕照全景的写景方式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太阳落山了,游人下山了,人影纵横错乱,宾客跟随太守回城,可太守仍心系山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离去,山间恢复了小鸟天堂的原貌,禽鸟飞回树林,树上树下一片鸟啼雀鸣,又是一番欢乐景象。至此,文章承上笔锋突兀一转,以“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为衬笔,然后道出心曲:“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绝妙地将“醉”和“乐”融为一体,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主旨。总的说来,文章所运用的种种写景方式,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这一中心服务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