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有效地学习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昕

  【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针对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喜欢数学并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这一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一、精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 学生 兴趣 课堂 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该如何让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误区,让他们喜欢学数学,而且能轻松愉快地把数学学好呢?
  
  一、精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授速度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要针对新课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新教材多处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介绍一个新知识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新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这种活动虽然会使教室乱哄哄的,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普通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不会忘记。还有在学习相似形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两把大小不一的30°的直角三角尺、国旗上的五角星等,问学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于学习材料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他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等。这样不但顺利引入新课,而且使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相似形的本质属性。有些学生不善于做有关图形问题,这时应提倡学生多动手操作,还可以借助直观教具,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启发的:先做一个实验,把一个三角形纸板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它们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现在,如果不允许把三角形撕开或翻折,你有什么办法能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度?学生的思维一下就开阔了,有的说:度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一算它们的和;有的说: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使它等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再度量它的度数,或者观察它的两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还有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的原理作辅助线。最后教师总结每一种做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另一种证明方法。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不易遗忘,从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方法,便于以后使用。另外,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课堂上要多留时间让学生自我消化一些,独立思考一些,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走入教材、走进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体验失败与成功。教师在评价时,特别应注意学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生上进,增强学生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指对那种没有思考性的问题答来答去的表面热闹。思维总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在数学中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引起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思维是否活跃,除了与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等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有否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这种“愤”和“悱”的情境,即创设存在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情境,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去探求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这样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面前有两条直线,问你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你如何做出判断呢?这时学生会回答:我就看这两条直线是不是相交,如果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然后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眼睛看见是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做出判断。此时,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于是教师提出疑问:你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分是不相交的,但你能肯定的说在远处它们也是不相交的吗?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经过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做出的判断产生动摇,发现自己做出判断的根据并不充分,从而懂得直接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很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并跟随教师一道去探索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引导学生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指导叙述复习,不留疑点。要指导学生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使之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不要不懂就问。有些题目,学生一时难以解出,也要让他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2.指导学生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不可少的。而要使学生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刚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使学生反复练习,打好基础。此外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能力,使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要让学生备有错题集,指导他们写出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然后引导他们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出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要培养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他们的精力高度集中,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如此,在考试中就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的时候,学生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就会在大考中充分暴露。因此,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由此可见,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进入到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学生,引导他们,鼓励他们。教师应切切实实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