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英日常对话文化差异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悦

   [摘要]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中英语言交际,除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英语与汉语中有大量的日常对话,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的不同,日常对话也呈现出诸多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对日常对话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试图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的异质性。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 中英语言 日常对话 文化差异
  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所属民族有不同的历史、社会习俗和自然环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杜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语言在含义上、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观念上的差异,使中英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禁忌上都有所不同,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不同,对于语言的学习运用十分必要。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总体表现
  西方生活理念是基于个人和社会相对立的原则。个人自我实现的观念根深蒂固,Individualism是西方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他们将其理解为“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任其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等的牵制”,他们常常使用坦诚直言的语用方略。西方人基本上是遵循交际的合作原则的,实施“命令”、“建议”、“劝告”、“批评”、“要求”等言语行为时,“得体准则”是经常采用的准则。西方人把个人利益、个个隐私、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等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之间实施“命令”、“建议”、“劝告”、“批评”、“要求”等言语行为会被当作对个人主义的侵扰。因此,在向别人提出“建议”、“劝告”、“批评”、“要求”时,人们必须遵循“得体准则”,采用间接礼貌策略,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力的强迫性。而按照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每个人均从属于一个密集的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追求的不是个人实现,而是所处生活环境内的自我修养。中国人强调集体的和谐和相互依赖,不突出个人,把Individualism理解为“个人主义”,他们常常使用委婉含蓄,谦虚的语用方略。为了顾及双方的“面子”,汉语言文化注重和强调礼貌言行,用礼貌作为语用手段,力求和谐,语用上表现为“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在话语风格方面,中国人多依赖暗示性的陈述,避免直接阐述,并偏爱使用比喻和类推来解释阐明观点,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中国人在陈述、解释、阐明、辩论其观点时是循环性的,缺少英美人那种复杂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词令。运用遵循一定的论证模式:先描述某一个具体事件,然后是回顾其历史,解释目前采取的措施,最后是展望和道德性劝戒。批评或劝告对方时,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双重否定、低调陈述或历史典故,虽然间接,但很有效,在提出请求时,中国人会尽力避免说出伤面子的话,力免表现出妄为、渴望、自私的语气和态度。通过阐明请求的缘由,说话人为对方留有答应或拒绝的自由,因而保全了双方的面子。这些言语风格和交际策略源于中国人文化上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传统。在中英语日常交际中,双方经常闹笑话或交际失败,是因为中国人常以自己模式和策略,常常以己度人,错误地评估、应答对方的话语,反之,英美人亦如此。
  
  二、孕育文化的特定环境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由于历史、地域、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与英美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所有这些文化层面上的不同因素导致了英汉语言在词汇和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
  1.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理解,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理解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
  2.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文化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风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打电话时“您贵姓?”“我是某某”若直接理解为“Who are you?”“I am so-and-so”,这会使对方莫明其妙,因为这样说违背了英语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电话习惯用语,应理解为“Who is that speaking , please?”“This is so-and-so speaking”。对一个概念的所指和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汉语里的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分得很清楚,而英语里则不问姊妹、不问兄弟一视同仁,分别为sister和brother。汉语里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词语泾渭分明,堂兄和堂弟,堂姐和堂妹,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区分得很具体,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而英语里却模糊、笼统,一律称为cousin;同样,英语里的uncle和aunt, father-in-law和mother-in-law, brother-in-law和sister-in-law等,在汉语中也没有内涵和外延完全对等词语。这些看似简单的英语词语,若无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清楚。
  
  三、结论
  文化差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04级英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