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聪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观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在当前却存在着学生习作内容空洞,写不具体的现象。如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留心观察多彩的生活
叶圣陶曾说:“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是写好习作的基础。由此可见,观察生活很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多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更好地解决“源泉”问题。例如苏教版第五册《习作3》要求写秋天某一处的景色,因为很多学生一直生活在县城里。对秋天的认识只局限于以前学过的几篇课文,例如《秋游》、《秋天到》,没有真正体验过秋天的生活,因此我决定带领他们到乡下农村去看看。一路上,我们观察了秋天的农田、秋天的小山坡、秋天的树林,学生们的收获特别大,回来以后我让他们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下来。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写得很丰富很细腻。这些都归功于学生们的细心观察。由此可见,平时就要有一双留心观察的眼睛。才能写出漂亮的习作,才能感受生活的多彩。
二、注重积累丰富的词汇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陆游认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小鸟在叫。”有些学生说:“一只小鸟在树枝上叫。”“一群小鸟在树枝上快乐地叫。”而有的学生却不同了,说:“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鸟在粗大的树枝上尽情地歌唱。”一看就知道。后句形象生动。可见后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大,能灵活运用。那么平时我们怎样做才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呢?我想:1.泛读大量书籍。不能只限于课本和几本优秀作文选,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只要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我们都要去阅读。2.精读经典名篇,积累喜欢的成语以及精彩的句段。能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提高语言修养。3.多写观察日记,随时记录妙词佳句。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素材。到写作时,我们就不会“词到用时方恨少”了。
三、乐于表达做到“两到”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这里的“表达”不仅指书面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达,听说读写不分家,说是写的前提。一节习作课,如果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书写,缺少了学生“说”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完整的习作课。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意口头表达的现状,我鼓励他们大胆地站出来。说出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例如我教学苏教版第五册《我的自匦像》时,我先让他们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同桌互相介绍,最后鼓励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完成了“说”的环节后。我对他们说:“将你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大家动笔吧!',学生拿起笔,很有兴趣地写下来。
四、勤于修改,不断提高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必不可少。《课标》中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是目前。学生的习作修改仍然依靠老师,认为修改习作是老师的事,交上来的习作不但语句不通‘顺。而且错别字连篇。这就说明学生没有重视习作的修改,没有认识到修改习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修改。文章要“人妙”就必须“频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这是叶圣陶反复强调的,我们要使用一些激励手段,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改,可自己修改,也可相互修改。其次,要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1.按纲修改法。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习作前所列的写作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删除与提纲不吻合的材料,补充遗漏的内容,充实应突出的重点部分。如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①妈妈是我敬佩的人。②具体叙述妈妈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③妈妈真令我敬佩。老师让他对照提纲修改。他发现写妈妈让自己敬佩的作文,却写进了爸爸的事,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爸爸的材料,重点写了妈妈让自己敬佩的内容。这种按纲修改法对选材进行了筛选,增强了习作的逻辑性。
2.对比修改法。一是对比课本上学过的范文,二是对比课外阅读的文章,三是对比教师的下水文和其他同学的优秀习作。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我在一次习作讲评课上,先给学生读《小雪花》片段:“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中,满操场都闪动着同学们红红的脸蛋,黑黑的脑袋,五彩缤纷的衣服。男同学‘呵呵’地叫着把帽子和他们的欢乐一起扔向天空。女同学大声欢呼着,挥舞着红纱巾,好像她们心中的欢乐已经化成红红的火焰。”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描写有关雪的作文片段,再进行修改。通过修改使学生们懂得了要把意思写明白。事物才可爱。
可见,观察、积累、表达、修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
(编辑/李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