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全球化条件下价值冲突的表现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祎

  一、全球化过程中价值冲突的表现
  
  全球化一般指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政治价值选择的冲突、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形成激烈对抗。
  
  (一)全球化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冲突
  1.全球化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2.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助长了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
  (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政治价值选择的冲突
  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资本主义的烙印,体现西方的游戏规则,传播美式的政治理念、价值原则,也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模式,刻意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它们利用国际经济、文化交往,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观念、游戏规则,破坏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政治稳定。以此达到“消解人们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确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
  
  二、全球化条件下缓解价值冲突的对策分析
  
  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跨越国界,实现超出以前特定范围的密切联系。在日益联系紧密的情况下出现了多种价值冲突,如何缓解价值冲突让世界和谐发展,我想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球化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德育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重构当代中国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中改造传统,使传统与现代相衔接。”加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全球化的道德体系,这是中国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培养出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政治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相结合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渗透作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僵化,主要采取正面的强制“灌输”,对教育对象缺乏尊重,难以调动受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我们要立足柔性灌输方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为一体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熏陶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教育影响,应该合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设施进行情景熏陶、渲染;利用电影、录像、电视、广播、唱片、互联网等现代先进传媒的渗透影响辅助政治教育。
  树立全球意识,更新政治观念,建立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所谓全球意识,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任何一种制度都要走出封闭,在与其他制度比较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我们要厘清思想深处的困扰,走出历史的迷茫,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动摇。二是开放的思想观念,中国是全球化的后来者,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学习和适应国际活动的各种规则,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三)协调国家利益、克服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地球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在自然,而在于人类,即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仅仅依靠倡导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那种无节制地生产和最大限度地消费的生存方式,摒弃那种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念,从而最终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同体的环境价值观。
  人们必须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积极承担起保护人类生存根基的责任。长期以来,人对自然进行过分的掠夺,严重损害了整个人类的利益,危及人类的继续生存。所以,人们再也不能仅仅从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出发,而应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积极承担起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责任。
  人类必须放弃把人类当做至高无上的生命形式,靠征服自然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而应该着手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机制,确定自然价值、环境价值,肯定人内在于自然、依赖于自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1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