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万强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趋势;预防
  
  有人提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是环境污染、吸毒贩毒、未成年人犯罪,可见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999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和法律责任。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
  ⒈发案数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从资料中显示我地区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从14.6%、18.2%到20.8% 。
  ⒉低龄化势头明显:90年代初,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而这些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均为16岁,近几年来未成年人参与的犯罪相当一部分是抢劫罪,也有涉嫌故意杀人和强奸的,而这些暴力性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14岁。
  ⒊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盗枪、抢枪杀人、持枪、持刀抢劫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与以前未成年人犯罪突发性、偶发性强的特点相比,当前的未成年人犯罪有些是有预谋的,作案经过精心策划,有充分准备;在作案手段上日趋成人化,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⒋团伙犯罪增多。有些地方出现带有“帮会”、“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共同犯罪,团伙内部有“老大”,有自己的纪律,有活动地点和活动习惯,作案有明确的分工。
  ⒌性犯罪突出。未成年人性犯罪属于暴力犯罪的一种,它的社会危害性很大,因为受害对象大多也是未成年人。
  ⒍手段残忍。浙江省两名初中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名同学用刀砍死。广东省佛山市也曾发生一起“16岁哥哥和8岁弟弟涉嫌勒死9龄童”的恶性案件,三门峡发生过女儿用农药毒死父亲、儿子用菜刀杀父的悲剧。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态
  ⒈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浮夸的心理,自尊心过了头,就变成了虚荣心。爱攀比、爱面子、心眼小、爱计较,听不得不同意见,争强好胜,物质上讲求阔绰,心理上追求优越,行为上喜欢炫耀。“不正当的需求导致犯罪”,虚荣心强的人一旦心理得不到满足,有的就会走向违法犯罪。
  ⒉盲从心。有些未成年人平时缺乏主见,遇事往往有“从众”或“从他”的心理,也就是我们说的随大流。
  ⒊贪婪心。贪婪心是一种过分的欲望,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它是社会病态文化影响的结果。
  ⒋逆反心。激烈竞争的社会,迫使家长和老师给青少年施加诸多的压力。大多数孩子能化解压力,变成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严格的教育和要求面前,产生了逆反心理,结果走上了邪路。“一失足成千古恨”如:王聪明抢劫案。李刚强奸案。
  ⒌义气心。有些孩子遇事容易冲动,讲哥们够义气,结果不仅害了哥们也害了自己。
  ⒍嫉妒心。嫉妒心可以说几乎人人有,但表现的程度不同。有些人总爱和别人攀比,凡事唯恐别人超过自己,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或者获得的利益多,自己就难以容忍,妒火中烧。头脑发昏,甚至丧失理智,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来。
  ⒎ 报复心。一些青少年自尊心强、血气方刚,一点气不想受,一点亏不想吃,把一点点不快乐就看成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非想着法讨回“公道”不可。为了一句话,为了一点小事,可以大打出手,甚至制造出惨案。
  三、未成年犯罪的预防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也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成长。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从消极认识的经历中获得积极的认识,吸取其中的教训,把失败的阴影转化成成长的财富是家长的责任。面对孩子的错误,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体谅、对话、等待:
  1.倾听,善待的开始。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家长首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申诉”,以此来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家长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错误产生的前因后果,为做出理智的分析、解决问题提供可能。同时孩子的“申诉”也是他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孩子一边回忆整个事件一边便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因此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构筑双方朋友般融洽、和谐的情感世界,既促进问题的解决,又对孩子少犯错误产生积极意义。
  2.体谅,善待的发展。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真诚体贴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实际上就是在向孩子转达一种信息:善待你的错误不是外在不情愿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快乐的。家长以体谅的态度善待孩子的错误,创设了展开教育的宽松氛围,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自己对所犯的错误进行观察与自我剖析,提高孩子估计、预测错误行为后果的能力以及获得科学知识,促进孩子形成比较深刻的道德评价能力。
  3.对话,善待的高潮。所谓对话就是双方就某个论题进行探讨。对话的前提是讨论双方具有平等的人格地位。孩子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中讲要尊重孩子,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就要求家长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让已经认识错误的孩子与家长一起来就如何“善后”的问题以对话的形式研究,这无疑是尊重孩子的真实体现。家长应该愿意与孩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各抒己见,谁的正确合理采纳谁的,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进而解决问题。
  4.等待,善待的结果。对孩子某些方面错误的教育效果常会出现反复现象,这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也远非一日之暖,所以家长要学会等待,增强对孩子改正错误过程中出现反复情况的预见性,持之以恒地教育、等待。遇到孩子同样错误的发生是正常的,就是要在这种反复出现时及时反思,坚定信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最终必将等来善待之后的丰硕果实:孩子自我构建一个健康、正确的道德体系。□
  (编辑/穆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4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