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体系与知识转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洁 刘思峰 施琴芬
[摘 要] 中国企业如何形成具有区域创新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何利用知识联盟参与竞争并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了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体系构建动机和体系框架,详细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知识特征,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下知识的转移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 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体系;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33-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0473063);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03509)
[作者简介] 吴 洁,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
(江苏 镇江 212003)
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江苏 南京 210016)
施琴芬,苏州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江苏 苏州 215006)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企业面对一种以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为主导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中国企业如何形成具有区域创新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何利用知识联盟参与竞争并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及作用
产业集群是一种空间聚集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9世纪末就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他认为专门的工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集中于特定的地方,尤其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Theo J.A.Rolandt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指的是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创新)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一些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客户借助价值链的作用所形成彼此相连的区域空间网络聚集。
早期的产业集群依托区域内自然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等静态比较优势;现代产业集群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则主要得益于产学研密切联系的、有利于知识创新与应用的特殊区位优势,因而具有生命力更强的动态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区域内企业为主体的、成员间保持长期合作稳定关系的网络系统,既比完全市场稳定,又比等级组织灵活,可认为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企业间以经济交流为基础,进行包括文化、技术、制度、政治各方面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达到资源和信息互补。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独特促进作用,体现在其成员间紧密的创新合作和相互模仿,带动信息流动和认知更快捷,企业从中所获知识量是自主创新远不能相比的。产业集群的合作知识创新比单个企业的内部创新更为有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是其所拥有的知识,以及自身与竞争者的资源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配套和关联企业等结构因素。知识与结构的互动共生关系,提供了产业集群式的知识联盟思路:充分利用产业集群这种关联企业良性竞争的关系,通过有序的知识管理,在产业集群中形成创新合力,以助于各企业更好地获取知识、培育要素资源,达到提高集群内所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多赢目标。
二、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体系
1.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的动机
(1)复杂的学习动机
企业学习的范围非常复杂广泛,包括集群中其他主体的独有专业制造技术、组织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网络和技能,对方对商业惯例、市场结构、政策法规的熟悉及独特的价值观念等等。
(2)推动创新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与其产品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里全面的领先,都很难长久地保持其在技术上的先进性。
(3)增强国际竞争力
企业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进行知识联盟的动机,就是企业能从知识联盟中获得中收益。这一收益概括来讲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2.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三、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特性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精确、正式表达出来,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特点的知识,如产品说明书、数学公式、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等,它容易进行沟通与共享。而隐性知识指高度个人化的、很难规范化表达出来,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的知识,如某种专长、市场经验等。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
2.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特性
(1)隐性。显性知识相对于隐性知识来讲易于管理,主要是通过编码化、数据库化等形式来实现知识共享;而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共享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是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然而,隐性知识中只有其中的小部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大部分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因此,知识隐性特征决定创新要求近距离的交互作用。地理接近的交互作用的创新效率高于分散的创新效率。
(2)分散。知识载体的个体的差异及知识的独特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带来知识的异质,因而知识个体在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广泛分布带来知识的分散。知识分散实际上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因为参与专业化分工的个体,其知识的广度缩小而深度增加,专业化分工可以创造更多知识。包含分散的专业化分工企业的产业集群无论在知识广度和深度都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植根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显性知识的获取具有非常低的成本和高的效率,因而隐性知识对于构筑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的难以编码的特性,科技手段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利用和传播并非有效。隐性知识往往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知识隐性特征使知识具有植根性(空间的粘滞性)。地理的接近有利于知识持续、高强度、快速的交换。知识的空间粘滞有利于维护企业或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四、产业集群中的知识转移
在硅谷产学创新系统中,技术专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促进了最新技术、专业知识及诀窍的及时流动和传播,促进了新思想、新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与集成。硅谷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资源共享,具体表现在产品设定的兼容性、企业发展的共生性以及产学合作的普遍性。硅谷中的各创新主体,包括研究型大学、创业型高新技术公司、大量的生产技术公司和非生产性服务公司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学习渐渐编织起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为其中的各创新主体提供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各种渠道,进而通过整体的整合力量推动各创新资源继承、整合,实现创新的倍增效应。
产业集群对创新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人才、资金等有形资源上,更重要的是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同质化的企业集聚不仅降低了编码化知识传播的成本,同时,也使得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变为可能。
1.企业间的合作
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非正式互动关系是知识流动和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然而企业间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而不是契约。集群的发展正好符合了这方面的要求,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降低合作风险和成本。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开展R&D合作和技术联盟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合作不但可以分担某些领域内巨额的开发费用,还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增强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2.产学研的互动
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问题,生产、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主体,其合作和知识流动的频率是决定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的了解,产学研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科研机构和高校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内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和互动。
3.知识的扩散
技术创新是学习知识、转化知识的过程。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理性认识的总和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而显性知识则只是冰山一角。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技术知识、产品生产的诀窍往往是隐性知识。如果产品走向成熟和标准化,技术知识就被编码化成可以远距离传递的信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籍、手册等形式传播,而隐性知识一般难以编码化,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实践。个人的价值观、直觉在创造隐性知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知识的传播范围,加快了知识扩散的速度,但这仅仅是对于可编码化的知识而言。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实践与经验的积累。由于隐性知识是蕴藏在人的大脑之中,难以编码化,具有很强的个人属性,因此它的传播在形式上也受到制约,基本上只能通过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交流等非正式方式进行传播。而且隐性知识的交换不是一次性市场交易行为,必须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必须要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
产业集群恰恰通过为隐性知识提供交换机制而解决了这一困难。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地缘上的接近,以及集群内部形成的共有的亚文化,为隐性知识的获得和传播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由于知识活动的外溢效应,地缘上的接近使得相互竞争的企业或者具有互补性生产活动的企业可以彼此受益。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将不断积累,技能将在人员之间传递,尤其是当管理者和具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力在区域内流动时,就将更快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的扩散。这样,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集群内公共知识。产业集群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种其他组织模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提高了集群内组织获得创新资源(隐性知识)的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4.人才的流动
人才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也是产业集群内知识流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产业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包括企业间、大学向企业的流动。集群内人才的流动一般要快于集群外的企业,这是因为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所致。集群内人才信息可以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内迅速传播,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相似的集群文化使得流动后的人才调整和适应成本降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集体品牌既加大了政府对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增强了集群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这种优秀人才在集群内外各种机构间的流动能不断激发创新来源,并能带来创新知识在集群内的。
五、结论
由于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知识在集群内可以充分转移和传播,而这种转移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发展。所以,在集群内进行的知识转移研究,有利于推动知识在集群下的创新体系内转移的加速,并在转移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将创新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Marchall.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1921.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4]Por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5]吴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
[责任编辑:喻 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7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