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模式”特色经济下农民工市民化途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浙江省因其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和优化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浙江模式”,并因其巨大的劳动力吸收能力,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市民化是当前解决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而“浙江模式”带给为农民工市民化带来诸多契机和启示,例如市民化城市选择、就业领域选择以及如何发展职业教育等等。
关键词浙江模式;农民工;市民化
Abstract Private enterprises, blocked economy and optimized industry structure formed the “Zhejiang economic model” and developed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labor force. So there aregreat lot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ization is the efficient method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bor transferring. Zhejiang economic model bring some chance and elicitation for urbanization such as city choice, employment choice and how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etc.
Key wordsZhejiang Economic Model;Migrant Worker;Urbanization
进入21世纪,“浙江模式”使得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人均GDP在全国率先突破3万元大关。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1700万农民工在浙江省就业生活,却面临着工资水平低下、各种社会保险缺乏保障的尴尬局面,农民工市民化是许多发达国家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我省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模式”特色经济也给农民工市民化带来一定的契机和启示。
一、“浙江模式”经济特色
(一)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浙江民营经济自下而上,先从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起步,再逐步向浙中和浙北蔓延,各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06年,浙江有个体工商户179.8万户,私营企业40.6万个,合计吸纳就业人员874万人,实现总产值11530.16亿元。1978至2007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量的71%来自于民营经济,其中55%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主力军,成为吸纳就业、上缴税收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
(二)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轻、小、民、加”,即以轻工业、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加工经济为主,形成“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中,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发展”的能够自我强化的循环,使区域经济更富有生机。
1.发达的专业市场
浙江省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和专业市场,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另外诸如绍兴轻纺城、永康小五金、乐清小电器、海宁皮革城、嵊州中国领带城、台州电子数码城等,这种专业市场对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2.富有生机的块状经济
据调查,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像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低压电器及皮鞋、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面料、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区块,在全国同类产业中都占有相当份额,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目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区域块状经济把大量中小企业集聚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区域龙头企业的成长,塑造了集群品牌,形成极具特色的“浙江模式”。
3.活跃的县域经济
浙江省通过加强引导和鼓励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鼓励欠发达县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欠发达县市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58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24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同时,享受强县扩权政策的萧山区和鄞州区的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2008年中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浙江占了27个,名列全国各省的榜首。
(三)浙江省服务业率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财富》杂志排定的全球500强企业,服务类行业的企业就占了60多家,零售业龙头企业沃尔玛更是名列榜首。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领域已延伸到了商业服务、电信服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以及房地产、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在内的诸多行业,可以说组成了当今世界成长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庞大产业群。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从2002年至2007年为止,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并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从2004年开始稳定增加。到2007为止,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GDP构成比例为5.5:54.2:40.4,仍未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远未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的要求。但是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1.7∶49.2∶39.1及其他省份相比第三产业比例处于领先地位,2001至2006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居全国第2位,且2007年第三产业增长幅度为0.3个百分点,远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
表一2002至2007年浙江省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短期内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制造业,而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浙江也将由此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新阶段。
二、“浙江模式”给农民工市民化的契机与启示
“浙江模式”特色经济决定了浙江的制造业、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以契机和启示。一方面出于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包括制度障碍、政策障碍、农民工素质障碍、自身就业竞争力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进入城市成本等障碍。但是据《2007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近一半农民工都有“城市梦”和“市民梦”。因而从“浙江模式”经济现状给予的启示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就成为必要。
(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县级市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区域
首先,杭州、温州、宁波等城市由于其产业结构升级要求、长远发展规划、接纳能力等限制,低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已经非常饱和,并不适合接纳大量农民工市民。而县域的城市化则是当前城市化的关键所在。2007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浙江省绍兴县、慈溪市、余姚市、义乌市、杭州萧山区、嘉善县、诸暨市、富阳市、桐乡市等19个县、地级市榜上有名。这些城市在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经济,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如服装制造业,皮革、毛皮、五金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水平要求处于初级阶段,适合初中、高中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就业和居住。
表二中国历年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分布统计
(2001至2004)
中国经济年鉴2005
(二)农民工就业行业选择契机--由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转移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2007年4月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40.0%,其次是建筑业,所占比重为16.8%,从事饭店、餐馆和商店服务员工作的比重为11.7%,从事美容美发、娱乐业服务员工作的农民工占3.2%;从事管理、研发、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占8.7%,自己打零工或做小生意的农民工占4.5%。①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浙江省从2002年到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31.6%增加到32.3%,呈稳步增加态势。主要城市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在24.07%-39.13%(见表三),而据专家表示,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左右,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由此可见浙江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空间巨大。进入 2009年浙江经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经济困局,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纺织、服装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据2009年4月浙江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联合公布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省当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这一数据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浙江省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厉志海主任2008年12月29日在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突破口,并把发展服务业与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见第三产业已经逐渐赶上并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新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就业领域。
表三浙江省2006年底各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统计
(单位:万人)
浙江统计年鉴2007
(三)发展适应“浙江模式”需要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促进市民化进程
长期以来,浙江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技术模仿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创造了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模式”。但近年来,受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约束,以及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期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成本上升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出口形势严峻效益大幅下降。浙江省转变增长方式已成必然趋势,迫切需要从成本优势转变为差异型竞争优势,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蓝领”工人队伍。而未来“蓝领”阶层中的大部分就是由现在的农民工逐步“升级”而成的,这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良好的职业教育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市民化的必经之路。
1.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应该根据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行分类统计,预测未来对蓝领工人的需求类别和需求量,以此作为区域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依据。
2.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要求作为直接受益者的企业,定期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建立有偿培训制度,使企业培训和民工自主培训能得到一定的补偿,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3.社会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在政府信息的指导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技能和素质并重,提高受训农民工综合素质,为其市民化创造条件。
4.鼓励举行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在全社会建立接受职业教育鼓励引导机制,对具备较强职业能力者参考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其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这样在引导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秀农民工市民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155-161.
[2] 钱一舟.“收入-成本”对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的壁垒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8.2,20-24.
[3] 陈诗达、张春玉.浙江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7.11,32-35.
[4] 冯宪.浙江制造业中的农民工现状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7.9,52-57.
[5] 杨松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调研[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1-52.
※: 本文章是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浙江省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解决途径研究;项目代码:15143;项目来源: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基金。
作者介绍:
郑书莉女(1975-10),籍贯:河南,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经济与管理工程系教师,讲师,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9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