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寻求镇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焱

  
  杨开忠教授认为,镇的发展是镇域经济增长的龙头,培育发展好镇域经济,要了解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定位。他认为,镇主要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起到城乡交流、城乡合作的枢纽作用。镇域经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镇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增长的基本动力问题。
  
  《投资北京》:发展镇域经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杨开忠:镇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增长的基本动力问题。镇域经济是一个小的区域经济,从镇域范围内部来看,它的市场是非常狭小的,要从传统的经济形态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形态,不能把经济增长动力仅仅建立在为本镇域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而必须随着经济的发展,将经济增长动力转移到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轨道上来。
  
  《投资北京》:怎么来寻求镇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动力部门呢?
  杨开忠:寻求为外部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经济动力部门,这是发展镇域经济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镇域经济从传统上来讲一直以农业为主,因此首先要从农业方面做文章,考虑怎么把农产品做得更加有竞争力,从而最大程度获取外部市场,这就需要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现代化农业是发展镇域经济要考虑的基本方向。不要因为农业相对来讲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就不再重视,而要看到国外现代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想办法把镇域农业经济搞上去。
  当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扬,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农产品用途,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转向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镇域经济发展基本动力非常关键的问题。
  
  《投资北京》: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怎样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
  杨开忠:一定要从本镇特色出发,结合自身的定位来发展工业。如有些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的镇,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就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有些紧临大城市的郊区镇,就要和大城市新的需求结合起来,如旅游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等等。结合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在开发当地村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是大有潜力的。
  
  《投资北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如何解决镇域人口相对集中的问题?
  杨开忠: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放开镇的户口以来,农民从原来的分散居住逐步开始向镇所在地集中,从传统的、分散的各家各院的生活方式,转变为集中居住。随之而来的,是拆旧居建新居的问题、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思想观念转换的问题。应当说,镇域人口的适当集中,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是有利的,其中政府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应当对农民的集中居住实行相应的鼓励、补贴政策,促进镇域人口的聚集,使得镇域经济社会活动的开展、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更加具有规模性,促进镇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投资北京》:怎样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杨开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偏向大中城市的,很难辐射到镇域范畴。新农村建设对于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是新的机遇,政府要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与镇域人口集中、城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不要到处撒胡椒面。撒胡椒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不充分,另一方面是运用不充分,因此政府必须要有预见性地做这件事。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防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现象。例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定要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软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投资北京》:如何建立与镇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杨开忠:镇域经济发展一定要考虑到公共财政体制的问题,也就是公共产品和服务谁来提供的问题。现在看,如果把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做一个排序的话,我们的公共财政收入越来越呈现出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的特征,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越来越少,这与镇域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既不利于镇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镇级财政要靠上级政府拨款,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而上级政府往往不了解当地实际需求,出现了财政拨款与当地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如何在公共财政体制上下沉,就必须考虑建立与镇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镇域经济发展进入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阶段,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0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