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省级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永

  摘要:本文从省级尺度,以及时间和空间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我国1990、1995、2000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其特征是城乡收入较为突出的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且从西部向中、东部地区急剧扩散,城乡居民收入比大于3.0的地区从1990年的2个,发展到2005年包括广东在内的17个省区。
  关键词:区域经济 城乡收入 GIS 空间分析
  
  一、引言
  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关注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找相关的对策和措施,从而统筹城乡、促进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考察城乡收入差异时,我们选择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作为计算指标。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指标,一是因为数据便于获取;其次,虽然这两个指标在统计口径上可能不一致,但每个指标在同一年份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经过标准化处理后能满足分析要求。
  二、省级尺度上的分析
  所用数据为1990、1995、2000和2005年共四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采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各省、区、市进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析。数据来源于不同年份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其中,重庆1990和1995年的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结果见图1-4。城乡收入比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图中括号内数值表示城乡收入比为相应比值的省份的个数。每个年份的城乡收入比划分为五个比值段:小于1.5、1.5-2.0、2.0-3.0和大于等于3.0,这样,不同年份的城乡收入比就具有了可比性,颜色越深表示城乡收入比越大。
  (一)直观分析
  根据图1-4,直观上可以看出,总的趋势是城乡收入比变得越来越大,覆盖的省份也越来越多,且多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1990年,我国省域城乡收入比比较平和,只有重庆与河南的比值超过了3.0。在1995、2000和2005年,城乡收入比达到3.0的省份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2个迅速增加到了13个,2005年更是达到了17个;而小于2.0的省份同时急剧减少,从1990年的11个到1995年的5个,2005年比值小于2.0的省份变为0。说明这三个时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迅速扩大,相关统计见表1。而且在2005年,城乡收入比大于3.0的省份也“扩散”到了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广东省,而之前的3个年份,该区域没有城乡收入比大于3.0的省份。
  (二) 数量分析
  我们分析了不同年份城乡收入比的最值、均值和变差系数,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收入比的基尼系数, 以此揭示城镇、农村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空间差异。变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各省的城、乡收入或城乡收入比比,n为省、市、区总个数, X为不同年份城乡收入比的平均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1.平均值一直在变大,说明城乡差异持续加剧。城乡收入比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之比表面上看是在减小,实际上是在急剧扩大,它是城乡收入比都集中于高值而表现出来的一个假相,这在2005年尤为突出。从图4可以看出,2005年城乡收入比大于3.0的省份达到了17个,从而使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之比为2.01:1.38:1,较之前几个年份,似乎是城乡收入差距减小了。表2中城乡收入比的变差系数在2005年为0.21,比1990、1995和2000年小,也表现出同样的假相。
  2.城乡人均收入绝对值的变差系数,以及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的比例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4个年份中,农村与城镇人均收入变差系数的比值分别为2.25、1.73、1.53、1.53,这说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城镇居民大。同时也说明,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异的变化随时间在缩小。
  3.4个年份中,近2/3省份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各自的平均值以下,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3的省份在平均值水平以上,这1/3的省份基本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和广东等。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考查各省居民收入的空间差异,通常有两种方法:Theil系数和基尼系数方法。我们选择常用的基尼系数作为考察指标,它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系数的计算采用直接计算法,公式为:
  步骤是:把每年的城乡收入及城乡收入比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并等分为n组,n为地区总数,每个地区为一组。设第i组的数据为Yi,则该组占总体的比重(yi)为:
   i = 1,2,……,n
  且有:y1≤y2≤……≤yn,y1+y2+……+yn=1。
  我们用该方法计算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基尼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90-1995和1995-2000年两个时间段增加,在后一个时间段减小,说明各省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省级尺度上是逐渐拉大的,而后才略有减小。各省农村居民之间的基尼系数则呈现先扩大后减小,又略微扩大的现象。城乡收入比的基尼系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平缓,这不是说明城乡收入的差距在省级尺度上呈现缩小的趋势,而是由于各省的城乡收入比都在向高值逼进,从而掩盖了各省之间城乡收入比的差距。这说明基尼系数不适合用于分析具有相同量纲的比值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三、总结与讨论
  本文从国家和省两个尺度,以及时间和空间上对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差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较为平和,以后迅速拉大,省域城乡差异拉大的特点是从西部向中、东部地区扩散。城乡差异大的地区集中在西部和中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则较为缓和。从国家尺度看,2002年以后我国的城乡人均收入比在3.11的高位上振荡调整,整体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省级尺度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大于3.0的收入比例上,其覆盖范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之间的地区差异在缩小,而农村居民之间的差异则有扩大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仙娥,杨勇.国内关于城乡差距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 2005(3).
  [2]熊俊. 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6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