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翁旭青

  近年来,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和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创意产业也成了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但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却迎难而上,逆势飞扬。2008年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增长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3.2%,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集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本文通过数学建模,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经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指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并从经济学角度对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测算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测算
  一地区某产业的集聚度可以通过该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产业的成果数量等指标的人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来体现。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多种子产业,要想把所有子产业的数据都收集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选取能反映产业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文章研究数据仅仅选取人均文化事业单位数、人均剧团演出场数、人均报纸发行数、人均杂志发行数和人均图书发行数、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等。以下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样本数据。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分布水平其集聚程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测算: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HCIGE=1/4[人均文化事业单位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人均剧团演出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1/3(人均报纸发行数与全国的比值+人均杂志发行数与全国的比值+人均图书发行数与全国的比值)+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
  按照以上测算方法,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根据测算数据,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003年集聚程度较高,2007年集聚程度最低,而2008年与2007年相比集聚程度又有所提高。
  
  (二)与相关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比较得到历年上海、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如下:
  对3个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指标数值可以看出,北京的历年数值都远远大于上海和杭州,北京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中心,但杭州的集聚程度要超过上海。对3个城市进行纵向比较,北京和上海的集聚程度日益下降,这说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虽然这2个国内顶级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内其他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和快速发展,北京和上海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其集聚发展速度在减缓。杭州2003年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最高,之后几年有下降趋势,但2008年集聚度又有所提高。这与杭州政府瞬时采取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关。
  
  
  二、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程度与需求、劳动力、资本、人文、信息通讯、相关产业发展等因素有关,而且呈正相关关系。下面来分析杭州这些影响因素的状况。在数据选取上,我们采用人均GDP和消费支出来反映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水平;采用高校师生数来衡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采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来反映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供给情况;采用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因特网注册用户和宽带业务用户数量来衡量文化创意产业信息通讯情况。
  
  (一)人均GDP和消费支出情况
  需求是由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两个要素构成的,人均GDP能反映该地区的购买力情况,而消费支出能反映该地区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者偏好。杭州人均GDP始终高于全国人均GDP,自2006年以来就超过了北京,2008年杭州人均GDP为70832元,位居全国第2名。杭州较高的人均GDP反映了杭州人的购买能力。
  2008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6719.1元,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504,28元。消费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是1782.02元(占总消费支出的10.66%),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是2589.77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率与1995年的7.8%相比,已经有较大提高。这说明杭州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如果进行横向对比,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占13%,北京为14.5%,上海为14.8%。可见,文化娱乐在杭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
  
  (二)所在区域高校师生情况
  所在区域高校师生情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供给。据统计,2008年杭州高等学校有36所,在校学生409559人,专职教师24017人,高校在校学生和专职教师与总人口比例达到1:15.63。2008年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和专职教师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66.23,北京为1:19.50,上海为1:25.77。由此可见,杭州高校学生和专职教师的密集度比较高,文化教育的密集度比较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后劲比较足,有利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省教育厅对高校进行整体规划,开辟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杭州小和山高教园区、萧山高教园区等。这些高教园区和高校师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后盾,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的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反映某地区资本供给的整体情况,而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能反映该地区过去这段时间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供给情况。2008年杭州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额达99601万元(占总投资0.5%),比上年增长33.22%。杭州还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资金总额高达每年1.52亿元,并将根据需要逐步递增。
  纵观全国,2007年全国文化娱乐业投资占总投资的0.9%,北京3.31%,上海0.69%。相比之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额度还不够大,而北京对文化娱乐业相当重

视,投资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8倍。
   (四)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因特网注册用户和宽带业务用户
  文化产业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网上图书、文献搜索、网络电影、网络电视、网络音乐应运而生。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因特网注册用户和宽带业务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信息通讯情况。2008年末,杭州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16.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66.81万户,因特网注册163.67万户,宽带业务132.12万户,4个指标共计1578.95万户,比上年增加4.8%。
  按户籍人口计算,2008年杭州人均固定电话0.61部,人均移动电话1.28部;全国人均固定电话0.28部,人均移动电话0.41部;北京人均固定电话0.75部,人均移动电话1.32部;上海人均固定电话0.73部,人均移动电话1.28部。杭州在信息传播方面远远优越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比北京和上海逊色一些。
  
  三、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是比较高的,在相关城市的比较中,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程度高于上海和北京;最近2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相对与全国平均水平又有所提高,这是《杭州市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实施的效应体现。但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杭州各因素情况有优有劣,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扩大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杭州人均GDP证明了人们强劲的购买力,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影剧院可以通过降低票价等吸引更多的观众;各种艺术表演团体可以通过表演进社区等方法,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各旅游景点可以通过降低门票或实施节假日门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政府可以通过发放专项消费券鼓励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
  第二,鼓励高校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规模。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在高校招生计划中有意识地增加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和专业招生人数。对高校专职教师可以采取顶岗实习等方法,促使专业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实践指导教学,还可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第三,对创意园区进行集中细致规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各园区之间及园区内需进一步协调规划。现在运行中的杭州创意园入驻企业涉及行业面比较广,同一园区内有贸易公司、动漫公司、艺术品公司、数字影像公司等,需要在投资前进行引导。各园区需要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对入驻企业要有选择。只有同行业产业集聚才能发挥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规模效应、区位经济效应。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如体育锻炼设施、城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等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创业人士的后顾之忧,轻松创业,激发创新思维。这两者都能吸引人才,吸引投资,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7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