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东、中、西三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 玲 彭连清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由于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内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相似,而地区之间却存在巨大差异,因而,跨地区人口迁移一直以来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模式。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
  
  一、我国跨地区人口迁移的规模与流向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人口迁移实行严格控制。只存在极少政策性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凸显;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因而开始出现农村劳动力自发向城市转移。同时,国家开始放松对人口迁移的严格控制,我国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
  
  (一)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总体上呈快速上升态势,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急剧扩大。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82-1987年,全国人口迁移总量是3053万人,其中跨省迁移人口632万人;1985-1990年,总迁移人口3413万人,跨省迁移人日1183万人,1995-2000年,总迁移人口1,44亿人,跨省迁移人口4242万人:2000―2005,年,总迁移人口1,47亿人,跨省迁移人口4779万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的总体规模在1,5亿左右,其中约有1/3是跨省流动,2/3是省内流动。根据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跨省迁移劳动年龄人口数据,大致推算得到1990年劳动力跨省流动的规模是1047万人,2000年是3972万人,2005年是4270万人。可见,我国跨省迁移人口绝大多数是在省际间流动的劳动力。
  
  (二)人口迁移的区域流向
  我国区际人口迁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的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地区内部流动性不强,跨地区人口迁移是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这种迁移模式可以通过计算跨地区迁移人口在省际迁移人口的比重来佐证。1985―1990年,我国的跨省迁移人口中跨越三大地区的迁移人口占省际迁移人口的63.36%:1995―2000年为76.47%,2000―2005年达到79.62%。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东部地区一直是我国跨省流动人口迁入的首选之地。1982―1987年东部地区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2%。并且一直呈快速上升态势,1995―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75%。而2000―2005年达到84.6%。流入东部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两个三角洲,即包含广东全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包含江、浙两省全境及上海市的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2000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推算显示,这两个三角洲吸纳的跨地区流动人口占整个东部地区跨地区迁入人口的78.1%。而中西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日渐减弱,1982―1987年年中部地区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为24.6%,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995―2000年跌破10%,2000―2005年更是仅占5.5%:西部地区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重也很低,1982―1987年为23.3%,1995―2000年降到15.3%,2000―2005年也跌破10%。
  从流出地构成来看,中西部地区是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1985―1990年东、中、西三地区流出省外的人口规模差不多。分别占33.7%、31.7%、34.6%。1995年以后,人口流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完全改变,东部比重大大减少;中部比重急剧上升,几近一半;西部比重保持稳定。中西部地区的跨省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流向了东部地区,从1987―2005年,中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中流人东部地区的比重由61.7%上升到近90%,而西部地区也由44.2%上升到80%。具体来看,中部地区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和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这8个省流出的跨省就业人口占全国的65%。
  
  二、我国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
  
  (一)跨地区人口迁移与劳动力乡城迁移、产业转移的一致性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流向突出表现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这一跨地区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中,农村迁出人口一般都,占迁出总人口的60%及以上,显示了农村迁出人口是我国迁移人口的主体:而绝大部分迁出人口是迁入城镇的,并且呈现加强趋势,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迁入城镇的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80%以上,甚至接近90%,从农村流出的人口大部分流向了城镇。
  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就业。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1995―2000年间,全国跨地区流动的就业人口中有69.6%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高达60.3%,其次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服务业。但三大地区之间流动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迁入人口产业构成是第二产业为主(74.9%)、第三产业为辅(19.5%),而中、西部迁入人口的产业构成比较均衡,虽然主要从事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重也较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没有迁移人口在业情况的调查,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有关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调查来分析迁移人口的在业状况。农业部刘维佳2005年的调查表明,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已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正在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我国人口迁移与刘易斯模型所揭示的劳动力转移规律相一致,这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也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以农村人口的非户籍迁移为主,“候鸟式”劳动力迁移模式
  由于户籍约束造成的城乡分割状况还没有完全打破,农村劳动力虽然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来看具有稳固性,但仍具有很强的兼业性、身份的二重性以及长久居住地与就业地分离的“两栖性”。外流的农村劳动力多数还保留家乡的承包土地,有的是常年在外务工。有的是季节性外出就业:他们外出在非农部门就业,在职业上改变了农民身份,但还保留着农业户口和农民的社会身份:外出农村劳动力长期生活工作在外地,但一般没能在外定居,家乡仍有亲人,收入多数带回老家。这导致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呈现出“候鸟式”的流动模式,
  我国农村劳动力要真正转移出来成为城市居民,需要经

历两个阶段:先是从农村转移出来,并在城市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然后是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的成功者在“乐业”之后寻求“安居”,在城市居住下来。在中国目前独特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劳动力一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转移的第一步;但是转移的第二步,对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却不是依靠自己具有的平均水平以上的人力资本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受一系列制度约束。因此,外流的农村劳动力可能常年在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但难于在城市入户定居,导致东部很多发达城市常住人口中存在大量的“二等市民”(非户籍人口)。对于大部分流出的农村劳动力来讲,尽管他们的技能、观念、职业已不再是农民,但在现有的制度约束下;他们只能是“城市就业、农村安家”。
  
  (三)东部发达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发达地区的选择性移民使落后地区人才流失,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极化效应”的重要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跨地区迁移是否存在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选择性移民呢?通过对第5次人口普查关于流动人口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信息分析,发现东部发达地区总体上尚未形成明显的选择性移民倾向。
  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我国三大地区之间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特征来看,总体表现为年轻型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1995―2000年三地区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也都具有年轻型人口的特征。区域差异小。从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平均年龄分别是24.88岁、24.56岁和25.34岁,多数年龄均在20-24岁。三大地区迁出人口年龄结构与迁入人口相似,峰值年龄均在20―24岁,平均年龄均在25岁左右,地区间差异小。从三地区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来看,中部迁入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三地区迁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9.88、9.32、8.91年,都是以初中受教育程度为主:东部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三地区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是10.02、9.01、8.82年。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流入中部地区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了高中。
  为什么人口普查数据并没有印证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直观判断呢?这一现象可以从各地区制造业结构和产业链分工的差异得到解释。东部承接了大量的海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制造业结构偏于轻型化,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大量的低人力资本劳动力涌入东部地区就业,极大地稀释了流入东部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含量。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是以传统体制遗留下来并且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型产业为主,引进的主要是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强,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市场拓展的需要使东部地区部分销售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流入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低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不需要也不愿意流入中西部地区,进而导致相对比重上东部流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反而更高的现象。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8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