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新牧区是什么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布和朝鲁

  □/布和朝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央在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必须从牧区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路子。
  从牧区的实际出发,就要充分认识牧区的特殊性,具体把握牧区的特点。那么,牧区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一,生产方式不同于农村。牧区依托草原经营畜牧业,以草场放养为主,这本来是草原畜牧业的优势,但由于连年大旱、超载过牧、草场退化沙化,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的优势正在丧失。农区依托耕地经营种植业,与畜牧业相比,生产周期短,丰歉当年见分晓。农区畜牧业则利用农作物秸秆,以舍饲圈养为主,这是农区的优势。第二,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牧区以分散居住为主,或者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支出远远高于农区。农区则是全部聚居。第三,文化习俗不同于农村。这是千百年来由其生产生活方式造就的。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更滞后。上学难、看病贵的程度比农区更甚,文化生活比农区更缺乏。第五,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更多。由于牧区地域辽阔,立地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历来投入很少,直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情况才有了改观。
  总之,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公共财政对牧区的投入不仅比城市少,与农区比也少得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不能脱离这些特点,而要真正从这些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
  
  着力发展牧业生产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物质基础。新牧区发展生产,需要实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和政策。
  第一,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牧区发展生产,必须发挥草原畜牧业的优势,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首先必须处理好一个矛盾,就是既要发展牲畜,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处理这个矛盾的正确途径是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如同农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样,牧区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这是围封转移战略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牧区在发展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
  第二,为牧民无偿监测草场。实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前提是对每户牧民的草场进行产草量监测,以确定合理载畜量。为了顺利推进草畜平衡制度,需要实行政府部门每年为牧民无偿监测草场的政策。
  第三,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畜牧业结构必须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调整畜种结构,以适应龙头企业加工的需求;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大抓改良,以改善产品质量;三是调整畜群结构,合理搭配基础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比例,以加快周转,减轻草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现阶段需要实行公共财政通过补贴来加速推动牲畜品种改良的政策。
  第四,实行草场“三牧”制度。因地制宜地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是围封转移战略的又一项重要制度。草场“三牧”制度是保护草原生态、增加草场产草量、提高草场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措施。现阶段需要实行公共财政对“三牧”制度进行饲草饲料补贴的政策。
  第五,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由于草场退化沙化,已经失去人和牲畜生存、发展基本条件的地区或禁止开发地区,要围封禁牧,依靠大自然的修复。对这类地区需要实行公共财政补助生态移民的政策。
  第六,建设饲草料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应抓好饲草料基地建设,努力提高饲草料产量,作为天然草场产草量的补充,为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场“三牧”制度创造条件。政府要实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搞饲草料基地建设的政策。
  第七,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因地制宜地推进畜牧业机械化,在畜牧业重要生产环节,诸如剪毛、抓绒、药浴、割搂捆草联动、青储玉米收割粉碎联动、草料粉碎等环节的机械化,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公共财政对大型牧机具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了这几点,就能有力地促进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转变。
  
  着力增加牧民收入
  
  实现生活宽裕是建设新牧区的中心任务。生活宽裕,其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二是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是挖掘畜牧业内部潜力,实现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如上所述,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调整结构,推广适用技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牧民收入。
  第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城(旗所在地镇)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转移牧民、致富牧民的主要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牧业旗发展县域经济,要依托旗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特色产业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要立足于转移牧区富余劳动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就是发挥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大、就业空间广、资源环境亲和的优势,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举,城镇服务业与牧区服务业并举,围绕城乡生产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把各类服务纳入产业发展,实现相互服务,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
  第三,引导牧民实现组织化。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是牧民优势互补、自我服务的好形式。实践证明,它的发展对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增加牧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经济组织有多种形式,我这里要说的是以草场等生产资料为纽带的一种形式。目前,富裕户或叫经营能手租赁贫困户草场的现象比较普遍,一租几年,当下点钱。这种租赁方式,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弊端很多。怎样引导?要根据租赁和出租双方的需求,引导一户经营能手与若干贫困户在自愿的基础上,以草场、牲畜、设施等入股合作,由经营能手一体化经营,实行按股分红,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利益联结、股份合作、能手经营”的合作机制。用这样的机制组建的合作组织形式,可以避免对租赁草场的掠夺式利用,有利于牧民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城就业,有利于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第四,建立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向牧区延伸,首先要建立健全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实施的特困农牧民最低生活补助是一项功德之举。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使之制度化。同时,逐步建立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使牧民解除后顾之忧。
  
  着力培养新型牧民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主要任务,也是新牧区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新牧区有多方面的体现,但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在牧民自身的“新”上,新牧区是由新型牧民构成的。中央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与牧区发展的要求息息相关: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推进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需要提高牧民的科技素质;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把畜产品推向国际国内市场,需要提高牧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要在新牧区建设的实践中培养新型牧民,通过培养新型牧民来不断推进新牧区建设。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牧民,必须加快发展牧区的社会事业。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确保每个牧民的孩子都受到与市民的孩子同等的公平教育,需要实行公共财政对贫困牧民孩子寄宿生活免费政策,合理确定小学生的就学路程,并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确定教育内容,持之以恒地对牧民进行培训,提高牧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使家庭劳动力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既要掌握先进的畜牧业技术,又要掌握进城就业的技能。
  第二,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从牧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特点出发,重点加强苏木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交通工具,增强卫生院的巡回出诊能力。建立疾病防疫监控体系,防治牧区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需要提高公共财政配套比例,扩大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解决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从满足牧民文化需求、提高牧民文化生活质量出发,加强苏木镇文化站、嘎查文化室建设,派乌兰牧骑、送电影到牧户,适当奖励业余文化队和文化中心户,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努力推进牧区和谐文化建设。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重要体现。
  第一,加强交通建设。便捷的交通是牧区连接市场、靠近城镇的载体。尽快实现每个苏木镇通油路,鉴于目前许多嘎查所在地没有或少有住户的情况,可以实行10户以上牧民聚居区通油路,牧户通简易沙石路。
  第二,加强电力建设。用电是牧区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条件。苏木镇都通网电,没有条件用网电的牧户因地制宜地发展风电、光电或风光互补式电源,需要实行公共财政适当补贴的政策。
  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新牧区的重要特征。加强通信设施建设,用固定电话或移动通信覆盖广大的牧区,让每个牧户都能听到广播、看到电视,需要公共财政加大投入,逐步实现牧区信息化。
  第四,加强水利建设。水利同样是牧区和畜牧业的命脉。加强牧区水利建设,一是尽快解决一些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二是选择合适地形,利用现代防渗、防蒸发材料,建设水窖、塘坝、水库等,截住和储存雨水,以增强抗旱能力,减少地下水开采。对此,政府部门应做可行性研究。三是实现牧区安全卫生饮用水基本普及,需要实行公共财政补贴政策。
  第五,加强围栏建设。指导牧民合理布设网围栏,既要切实发挥网围栏的作用,又要节材、整齐,不影响交通。加强草场围栏建设属于“六小工程”,对贫困户的草场围栏建设,需要实行公共财政补助政策。
  第六,加强住房建设。吸收牧区现有住房的优点,以新的设计理念,为牧民免费提供新牧区住宅设计图以及暖棚、畜圈、草库、厕所设计图,供牧民选择。需要实行公共财政对至今仍住蒙古包或危房的贫困牧民建新房补助、对牧区普及烧燃气给予补贴的政策。
  
  着力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障牧民的各项权益,使牧民真正当家作主。
  第一,维护牧民的主体地位。牧民是新牧区建设的主体,是新牧区建设成果享受的主体,也是新牧区建设决策的主体,新牧区建设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所有问题都要经过牧民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调动牧民的积极性,引导牧民主动参与新牧区建设。
  第二,完善嘎查牧民自治制度。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嘎查牧民自治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一事一议”和嘎查事务财务公开,确保牧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位。
  第三,加强牧区党的建设。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建设新牧区的组织者、实施者。要紧紧围绕新牧区建设,加强牧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组织的先进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建设新牧区,带领牧民致富。
  新牧区建设着力加强的五个方面,涉及许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和支持。这些投入和支持大都体现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补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但需要与可能如何衔接,又需要各级政府视财力,分轻重缓急,科学决策。
  社会主义新牧区是什么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牧业生产持续发展、牧民收入稳步增加、牧民生活文明富裕、牧民素质不断提高、牧民真正当家作主、公共财政坚持“多予”、牧民群众得到实惠的新牧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