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实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小红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中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更可以有效实现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问题; 探究;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62-01
一、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有很多: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典型的细节、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当然问题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大头儿子的生日到了,爸爸答应儿子要给他买生日礼物,早上一起床,小头爸爸就喊大头儿子要上街了;大头儿子打开衣橱,摸摸脑瓜:今天穿什么衣服好呢
师:谁来帮大头儿子搭配一下呢?......老师精心设计活动情景,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带穿衣服的具体情景中。
这样特意激活探索的欲望,巧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的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二、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为根本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让探究活动达到有效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教学中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从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快乐、体验成功。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由常见图形引出“周长”名称后,以给学生介绍“周长”朋友的形式引出周长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找周长”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生活中物品表面的周长。再通过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小组探讨,合作实践、测量、记录、计算,接着汇报交流各组的信息、方法共享。这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有序有效的组织学生亲历一个探究一般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引导学生学生自由选择方法找出求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策略。每位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各环节活动。所以,老师要相信学生,把学生推到主体活动的地位。不难看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由学生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到探寻最佳方案,再到生活中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都使学生在思考、探索;使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在交流、对比。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发表的每一个观点,不轻易给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你是怎样想的?”“这句话对吗?”“你准备怎样去验证?”这先看似简单却十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有效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有效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学生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小学生受知识的经验及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及探究能力的发挥还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虽然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但如果得不到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探究不能产生更深层的飞跃,而只是停留在浅层的认识活动水平上。特别是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的教师“点化”,这样才能发挥探究的最大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这样去做:
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探究。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四、关注学生感受,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老师对孩子说:“老师相信你,再来试试好么?同桌来帮帮他好么?”这种对孩子慈母般的爱心,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树立了他们能学好的自信心,也唤起了他们的表现欲望。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只是单一地进行激励评价,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有不足的回答,要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不经意的一些话,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反之,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评价学生要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而且语言要丰富感情要真挚。如:“* * 你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快给我们介绍介绍吧!”学生听了多高兴啊,因为这是在教师真诚的欣赏。在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去做。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的主体意识。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并采用灵活探究的形式;教师也要充分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通过教师的纽带作用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启发诱导,引导其亲历体验、操作探究;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积极的富有创造意识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的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