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教学 “灵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有军
“激趣”教学“灵动”课堂
(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涵英小学, 陕西西安710100)
摘 要: “激趣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与其强行压抑孩子,让其安静听讲,不如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发挥其肢体语言,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孩子“动”起来。当然,并要“动”出点名堂,在“动”中要调动他们的手、口、眼、耳、脑、心,使之各种感官并用;在“动”中要使其有所得;使其听、说、读、写、思结合,培养其创新能力,“动”出名堂,“动”出乐趣,打动孩子的童心!
关键词: 激趣; 课改;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74-01
“激趣”教学是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低年级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很难做到。有时老师一声训斥也许能安静几分钟,可是不久,孩子又在那里蠢蠢欲动。显然,要硬压抑孩子,使其做到一动不动是绝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让孩子“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点名堂,在“动”中要调动他们的手、口、眼、耳、脑、心,使之各种感官并用;在“动”中要使其有所得;使其听、说、读、写、思结合,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灵动地带”。
现在读书不能只用嘴巴死读了。你仔细去观察,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语言。撅起的小嘴、翘起的小拇指、闪动的笑脸、挥动的小手,一颦一笑,无不在暗示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何不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让课堂“动”起来,让他们的身体来“说话”,让肢体语言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一举一动、你知我懂
记得当初我在教拼音时,为了让孩子记住那一个个孤零零的、抽象而枯燥的字母,颇费口舌。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在记形、复习时,让孩子们用手指“说”出要记的字母,比如记“O”,食指与拇指相接,成“O”形;记“C”,左手食指与拇指分开,成左半圆……这不仅打破了单调无味的死记硬背规则,而且在孩子们的动手比划中,增添了诸多童趣,使抽象的符号变得形象化,加快了记忆速度。学生依此仿效,自发拟定了W、O、X、I、F等许多手指符号,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拼音字母手势。同样在初学汉字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身体展现“大”“人”“中”“木”等字,课堂趣味盎然。在动手动脚中,孩子们愉快地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大门。
二、表达不清、手忙脚乱
低年级孩子词语的储备量有限,这很正常。所以在口语表达中,往往出现说不清楚,辞不达意的现象。孩子有时说了好几遍,仍不知该怎么表达。有的孩子为了说清楚,急得面红耳赤,搔耳挠腮,真有“茶壶里煮饺子――满肚子话倒不出”的感觉,于是,情急之下,就不自觉地手脚并用。这时,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两只小狮子》中,孩子们在理解“滚、扑、撕、咬”这些狮子捕食的基本动作时,就情不自禁的动起来。我从孩子们的动作中立即明白,孩子们对课文的意思都读懂了。同样在《金色的草地》教学中,对“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一句的理解,亦无须解释,孩子们会自觉的伸出手来比画,此时教师若再费口舌就会画蛇添足,索性就让他们“动”起来吧!低年级的孩子也许无法准确地说出“洋洋得意”“神气活现”的意思,但他们会用眼神、面容、手脚去表现。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孩子“洋洋得意”“神气活现”的表现时,真是忍俊不禁,教室里的学习活动欢乐无限!
三、手舞足蹈、兴趣非凡
童心无限。伴随着简单的朗读、背诵,孩子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虽然许多动作包含的意思只有孩子才懂,但孩子们在活动中放松了紧张的心态,丰富了课文内容。在教《荷叶圆圆》时,读着读着,有的孩子读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时,不知不觉地像小水珠一样眨起了眼睛;读到“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时,他们伸展两臂,前倾身子,活像蜻蜓点水;读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时,他们身子直起,双臂撑着桌面,真像青蛙一下子蹲在地上呱呱歌唱……表面看来,此时的课堂显得有点“乱”,但“乱”的让人心动。看到一个个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的稚嫩动作,我忽然发现:原来在孩子的心中,课堂成了独特的舞台,自己的肢体变成了代替语言的舞姿,这就是童趣!多么奇特的创艺!我受到了启发,便开始尝试把音乐引入课堂,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一年级《识字七》的教学中,我把“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套用《闪烁的星星》的韵律唱了出来,且边唱边演,孩子们可高兴了,当堂便记住了生字,背诵了儿歌。你可以去尝试用《知了》的韵律去唱《四季》一文,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我清楚的记得,在《小小的船》的教学中,孩子们一边欣赏同名歌曲,一边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现出来,那时的课堂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地吸引这每一个孩子。同样在《秋天的雨》教学结束时,我引入了《小雨沙沙》这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让他们把对秋雨的赞美用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的口吻唱出来。孩子们“动“起来了!他们创作了一首首动情的歌曲,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感情升华了!那时的我早已陶醉在那一片“动感”的旋律中!
四、创新表演、想象无限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倡导,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中,我注重为孩子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让他们放飞想象。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让孩子去表演乌鸦如何把石子投入瓶中喝到水的过程。在准备教具时,我有意在一个瓶子里放的水很少,表演中,其它的“乌鸦”都喝到了水,只有那只“乌鸦”怎么也喝不到――原来是石子把水盖住了。这时,我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想说点什么?”这只“乌鸦”说:“亲爱的小朋友,快帮我想想办法吧!”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快找根吸管吧!”有的说:“把瓶子推斜!”还有的孩子说:“快找小动物帮忙,把瓶子举起来”……听着孩子们新颖、别致的想法,看着他们急切的表情,我觉得孩子们真正“动”起来了――他们这时通过动脑、动情,已经在和文本对话,已经走进了课文,在和文中的“乌鸦”对话,他们急“乌鸦”之所急,想“乌鸦“之所想,谁能说他们没理解课文?显而易见,他们在大胆的想象中又拓宽了思维,发展了创新意识,这不是一举多得吗?同样,在教完《坐井观天》一文之后,我激发孩子们演青蛙跳出井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的课文续编剧,在孩子充满想象的思维空间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孩子那颗颗跳动的童心,它昭示着生命、启迪着智慧、放飞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的确,“演一演”的活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也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事,“阻”往往会塞,“动”反而会通。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倾听,专心是很有必要的一种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静中有动,可让童心跳动在课堂中;动中有静,可使孩子在学习中品尝学习的乐趣。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科学,尤其在低年级,因孩子的年龄所致,更需要一种“动”。据此,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契机,使“动”“静”有机结合,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动”出名堂,“动”出乐趣,真正打动孩子的童心!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与评价策略.
[2]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3]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