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激趣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要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知识,又能达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更新教育观念,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益,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坚持实施“快乐教学”,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快乐的课堂,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激趣法;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144-01
新部颁教材《道德与法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强调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注重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实现德育目标。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快乐课堂,就成为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乐之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激趣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对学生学习了解新课的兴趣甚至课程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成功的导入,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引领着学生去探究里面的布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更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让学生顿时精神抖擞,竞相奔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细心斟酌课前的导入艺术。如在讲述《依法行使权利》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视频播放一则新闻简讯:两男子通过网络发布极端言论寻衅滋事被警方刑事拘留。视频的画面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因为发布什么言论被抓?公民不是享有言论自由吗?怎会被抓呢?课堂很快热闹了,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自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讨论激趣法
讨论激趣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积极认真准备,发表独立见解,互相启发学习,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讨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述《依法履行义务》时,针对生活中部分人“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的行为,组织学生以“权利、义务”为主题进行大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效果喜人,通过这次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权利与义务,给学生以巨大的教育啟发作用,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从中得到提升。
三、音乐激趣法
音乐是一种艺术情感的体现,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而且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播放与教材知识相关并且传唱度较高的歌曲音乐,不但能够深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改变学生心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如在讲述《走近老师》时,播放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讲述《让友谊之树常青》时,让他们欣赏歌曲《朋友》;讲述《家的意味》时,让他们聆听《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些歌曲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的情感也在哼唱中得到释放,迅速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
四、语言激趣法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学问。幽默的语言是生活的润滑剂。初中生对于学习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强,兴趣关注度维持的时间也比较有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略微夸张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五、环境激趣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教室里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课堂掌控,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但久而久之也会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学习兴趣,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不妨采取改变教学环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学校操场、足球场等进行教学。新鲜的空气、空旷的环境、绿色的花草树木甚至偶尔的几声虫叫鸟鸣都会使学生精神大振,兴趣大增,学习效果自然更佳。
六、结语
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好道德与法治课至关重要。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认识特点,不断探索研究,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快乐的课堂,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效率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