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教学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奇 王江
摘 要: 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不仅仅是一个过程管理,更是一个目标管理。大学的管理是以信息流为核心,促进学校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与高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大学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改革那些不符合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的做法,变“职能型”管理模式为“流程型”管理模式,重新梳理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满意的服务。
关键词: 资源; 管理; 计划; 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85-02
一、URP的背景
(一)高校与企业相比的特殊性
高等学校和企业相比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运行上有很大的区别:①高校的管理体制比较松散;②高校具有一种非集中式的校园文化;③高校本身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而教师、学生更是各具个性特色;④高校是培育“人”――合格大学生的特殊组织,人本身又是高校中一个非常活跃的主体。此外,全世界的大学现在都处于一个改革活跃期,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和企业一旦改革成功即进入一个定型、稳定的生产阶段有很大的区别。
(二)ERP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迪
自ERP思想提出以来,其先进的管理模式、高度的信息集成、企业流程的重组、企业文化再造和有效的支持工具使得ERP被企业界广泛地接受。在不到10年的短暂时间内,它就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并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给我们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深刻的启迪。
(三)从ERP到URP
ERP及其后续的ERP II,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系统,它把SCM、CRM、JIT等系统整合到一起,是企业各种资源和系统的总集成,从生产到销售到对用户的服务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这种整体规划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是对于业务与管理关系相对松散、改革非常活跃的高校来说,采用ERP模式将因其成本高、实施难度大、系统升级困难,甚至对于变革时期的高校自身改革还会产生阻碍,而遭到扬弃。
二、URP的理论
资源计划是一个组织中最高级、最重要的工作,它确定组织在运作中完成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与数量。信息化时代一个组织的资源计划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运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URP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大学的运作,目标是实现大学资源的有序管理与高效利用。即,URP利用大学的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等),为大学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内部管理等)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URP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它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但是,URP管理思想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它是信息时代的管理思想与理论。为了实现URP,必须建立URP系统。U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大学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管理大学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大学提供决策、计划、管理、运行以及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三、URP管理思想
(一)URP管理思想的内容
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从大学的生产活动来看,其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大都与人相关:生产者是人――教师,生产成果也主要是人――学生,而大学的生产资料,最重要的不是传统的土地、机器、设备、房屋和工具,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知识――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大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事业,是一种人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这样与人有着如此直接紧密的关系。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体现在管理方面就是要使人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服务对象的位置去思考如何做好管理与服务,围绕服务对象的需要理顺工作流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 以信息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大学的管理对于人的活动关注度很高,而对活动的描述主要是信息,因为大学的活动,不管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还是内部管理,主要是一个信息的产生、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这就是大学管理以“信息流”为核心的根本原因――在大学的管理中,信息流优先于物流和资金流。URP系统的引入,使得大学建立起一整套以信息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实现大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流程化;促进信息流的闭环管理,强化管理的科学化;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促进办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3. 管理与服务分离的管理机制
管理和服务对象虽然是同一的,二者很难分离,但管理和服务又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管理的构成要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务的构成要件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在管理内部,管理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服务内部,被服务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管理者和被服务者对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要求,正是这种不同要求赋予了管理和服务不同的范畴。传统的做法是要求管理者具有服务意识,为被管理者做好服务。但是由于长期存在的等级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管理者的地位高于被管理者,而被服务者的地位高于服务者的“定论”,这种地位的错位,致使管理与服务的对立、内部构成要件的对立都被人为地扩大。并且由于对于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理想。
URP系统的引入,使得大学真正实现“小管理、大服务”的理想境界,信息能够有序管理并充分共享,管理与服务能够实现相对分离,从而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术业有专攻”,管理与服务各司其职,提高学校的办事水平与效率。
4. 量化的管理方法
由于大学的教学、科研等主要工作大多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些往往是非物质的和不可量化的。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学的管理是一种宏观的判断,或者是定性的评估,很多事情是凭感觉,精确的管理不多。近年来,一些大学采用量化的方法计算科研工作量,由于方法过于简单,反而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而外部环境却越来越要求大学能够说清楚各项工作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部委高度关注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办法,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能够量化学生的培养成本。而对于大学教学、科研的投入与产出,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采用量化的评估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URP系统的引入,使大学各项工作中的信息资料越来越完备,对大学运作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刻,准确、及时的数据与精确的分析对于大学的科学决策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大学实施量化的管理也将变得越来越现实。
5. 显性化的知识管理
大学是产生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及传播知识的地方,知识管理是大学非常重要的职能。David J.S kermes博士就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
传统型大学的每一个知识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一部分知识,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活动中心,尤其是担任大学知识生产和创造主角的科研人员的隐性知识和知识人紧密一体,很难外显化和共享。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知识库,这里的知识是各类知识的集合体,尤其是新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清楚的,再加上各类知识的自主性和专门性,使得知识的流动性、松散型和不确定性表现更加明显,这种“无序”状态使得大学的知识管理往往效率很低。
URP系统的引入,使得大学的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实现高效转化,既有利于对隐性知识进行个性化管理,又有利于对显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化管理,从而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快速转移,以达到组织知识高度共享,加速知识的利用与生产,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6. 开放的办学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传统大学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一方面,高等教育逐渐融入社会和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性的需求。
URP系统的引入,使得大学与社会方便地衔接起来,在合作办学、协作科研、共享知识与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大学由封闭不断走向开放。
(二)URP管理思想对于大学管理的影响
1. 管理思路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大学管理理念,意味着大学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运行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人是大学制度的主体和目的,制度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以人为本”将引导大学制度的建设,影响制度的实施,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的文化,并将落实在大学管理体制的变革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上。同样,开放的办学思路、量化的管理方法和对知识管理的重视,都将对于大学的管理思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管理体制的变革
随着“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普及和URP系统的推广实施,我国大学当前普遍采用的(副)校长分块管理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学的管理,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困境和体制性的障碍在大学内部管理中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这种分管体制非常不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因此很多教育专家呼吁构建高校一级管理体制新模式和高校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体系。管理体制的变革和URP系统的实施结合起来,将使学校的上层建筑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在办学水平和效率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3. 管理流程的优化
大学的管理是以信息流为核心,信息资源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通过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共享、组织和控制,可以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大学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与高效,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大学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改革那些不符合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的做法,变“职能型”管理模式为“流程型”管理模式,重新梳理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为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邹友峰.学分制教学管理及其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李晓东.方案与抉择.中外信息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
[3] 王旭,蒋东兴,陈怀楚.大学资源计划的理论与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5(11).
[4] 蒋东兴,陈怀楚,郭大勇,等.大学资源计划理论探讨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