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玲茜
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核。课程之一,是会计类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基于工作过程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与重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9-02
一、引 言
成本会计原属《工业会计》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并未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开设,其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成本的计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的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职能的重要性目益显现。为适应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成本会计》课程成为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应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现状
(一)教学内容体系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目前国内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大多沿用传统制造成本法,讲述从成本会计原理…―要素费用核算…一成本计算方法为止。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对成本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只注重成本计算、核算转化为应具备成本计算、核算和分析判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满足企业这一需求,就必须转变观念,突破原教学内容体系,对《成本会计》课程从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
(二)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动手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长期以来一贯遵循“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基本停留在书本和课堂,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对企业、车间、仓库、流水线和工艺过程缺乏空间的概念;对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管理要求等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无法和现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想结合。在教学安排上。按一个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理论教学一般持续17周,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的1周,主要内容是校内实验性模拟实习,实质是大作业,就是把在理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大作业的形式再复习巩固一遍。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通过对制造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对以制造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及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三)理论教学与卖践教学相分离,课程架构有待调整
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人为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在会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成本会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有部分课程内实践学时,但是由于受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脱节,在结构上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衔接和融会贯通,课程架构的重整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体系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成本计算、核算和分析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突破与传统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学科体系特征,围绕职业能力标准,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体系。经大量的社会调查,结合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应包括成本核算原理、通用成本计算方法、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成本分析和控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度,重点在第三模块的具体运用。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成本核算原理和通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成本核算原理部分涉及的计算方法很多,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顺序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制造费用的分配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也有7种方法之多。对于这些方法的讲授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占用了相当多的课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各种方法的计算上,而忽视了在企业的实际情况下各种方法的选择和实际应用,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理论教学中凸显各种分配方法的共性,使学生了解各种分配方法的个性。(以制造费用分配法为例)
(三)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要保证。要使学生明确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了解产品的工艺流程、熟悉产品的加工步骤、掌握依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和有效的分析控制方法,从校内的成本会计独立实训来说,一方面应有仿真性较强的实训软件做保证,另一方面必须要有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做引导;从校外的成本会计实习来说,应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工业实习基地做全面的参观,让学生亲眼目睹生产工人是怎样从原料一步步加工最终形成产成品的,再到财务科了解成本核算的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及成本核算管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主干课程的考核都实行了考教分离,建立了试题库。期末由教务处或考试中心从试题库中随机抽题进行考核。根据课程特点,任课教师可事先提出采用开卷、闭卷或开闭卷结合的方式完成考核,但实际上这种考核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的实际应用能力,现在有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年年拿奖学金,学科成绩门门优秀,但是下到企业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抓瞎,无法做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为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成本会计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60%)和期末结课考试(40%)综合评定。在平时的过程考核中注重技能操作考核,将本门课程的课程内实训、独立实训和校外实习均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更好的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发展,如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环境成本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等,旨在拓宽学生视角,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可持续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郭秀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09(1):60-61
[2]张华,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经济师,2008(9):137-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