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蔬菜种植业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爱军
北京市顺义区菜田面积在北京市位居前列,蔬菜产业是区种植业发展的重点。经多年努力,顺义区已逐步形成了特菜、西甜瓜等主导产品,并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农业采摘园,在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确保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全区蔬菜产业生产形式的分析,希望能对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蔬菜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顺义区蔬菜产业现状
截止2007年底统计,顺义区菜田面积为7 700多hm2,占耕地面积的24.2%;全年生产瓜菜9.98亿kg,销售收入7.5亿元,占全区种植收入的34.6%;从业农户2.2万户,占全区农业总户数的44%。近年来顺义区大力发展设施建设,保护地面积逐年增加,已具有周年生产能力。其中温室建设面积1 066 hm2(1.6万亩),大棚面积1 666 hm2(2.5万亩),其余为中小棚和露地菜田。
近年来随着市区两级政府对建设设施补贴政策的不断增加,全区蔬菜产业在具有周年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发展壮大了特菜、出口菜、早春保护地西、甜瓜和秋大棚番茄等特色主导产品。
顺义区蔬菜生产具有以下特色与优势:
1、在全市各郊区县中蔬菜大棚面积居第1位
目前顺义区大棚面积有1666hm2,并形成了春大棚西瓜,秋大棚番茄特色产业。全区大棚90%集中在李桥、北务、李遂、大孙各庄、杨镇这条东南蔬菜产业带上。春大棚西瓜供应从5月下旬开始,平均667 m2产量4 000~5 000 kg,平均667 m2产值5 000~6 000元。秋茬大棚番茄每年从8月底开始采收,一直延续到10月底,平均667 m2产量4500kg,667 m2收入4000~6000元。
2、顺义区设施种植厚皮甜瓜面积居京郊首位
1985年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将日本米可多种苗公司育出的伊丽莎白甜瓜引种至顺义沿河良种场,是当时北京乃至我国东部地区最早种植生产厚皮甜瓜的基地。目前全区每年设施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333 hm2,产品从4月下旬至6月底陆续上市,总产量达1250万kg。品种除伊丽莎白外还包括京玉系列、京蜜系列、台农系列等30多个,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每年“五一”节前夕举办采摘节活动,截止2007年采摘节,已连续举办了11届沿河甜瓜采摘节,它是京郊举办农业采摘节的第一家,平均每年接待采摘游客2万余人次,采摘月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
3、出口蔬菜面积和出口量位居全市第1位
顺义区具有毗邻首都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出口蔬菜基地超过667hm2(1万亩),年蔬菜出口供货量达1 600万kg,主要产品芥兰、菜心、奶白菜等产品出口香港、新加坡等地,出口额达1亿元人民币。
4、名、特、优、新品种多,推广快
现全区种植蔬菜达40大类120多个品种,优质、丰产、抗病杂交一代良种普及率达90%,设施菜田良种普及率达100%。番茄种植面积1 333 hm2(2万亩),有彩虹系列、佳粉系列、红太阳、绿宝石、北极星等20个品种。彩色大椒种植面积近千亩,有水晶系列、红星、黄星、红英达等10个品种。小型西瓜种植近千亩,有京秀、红小帅、黄小帅,特大早春红玉等10多个品种。名特优新品种的大力推广,产品的高附加值,对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5、重视科技培训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培训提高广大菜农种植技术、生产安全食品意识。现每年组织科技培训近万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测土施肥、节水技术、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等。顺义区种植业服务中心2007年新编了《顺义区种植业高产种植模式汇编》,总结编写了44套高效栽培模式,印制1万册下发到农民手中。
结合无公害产品和标准化基地认证,顺义区大力开展蔬菜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有18家基地46个产品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8家基地取得有机生产基地认证,全年抽测蔬菜速测样本3 000个,合格率99.5%;定量检测蔬菜样本427个,合格率99.8%。
6、大力发展配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具规模
截止2007年底,全区已有配送蔬菜为主的龙头企业28家,配送网点近千家,年配送瓜菜产品3 900万kg。为满足配送企业产品需求,带动广大农民生产与销售,全区已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15家,带动农户近1 000户。现已注册商标有“绿中名”、“小珠宝”、“康一品”、“沿特”、“顺沿”、“绿奥”等20多个瓜菜品牌,其中“绿中名”被北京市评为著名商标。
7、蔬菜产业成为全区种植业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7年全区日光温室种植蔬菜667 m2均产值1.2万元,大棚蔬菜667 m。均产值0.8万元,露地蔬菜667 m2均产值0.4万元,春茬温室甜瓜和小型西瓜667 m2均产值0.7-0.9万元,彩色大椒1.4万元。通过从事蔬菜生产,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顺义区蔬菜生产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土地资源制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集约化实现高产出、高收入成为重要课题。
2、水资源短缺愈趋严峻
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越来越多,而蔬菜生产耗水较多,资源可持续与产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3、配套技术及设施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破旧棚、室改造迫在眉睫。
三、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结合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引进新、奇、特瓜菜品种,在部分高标准园区推广种植,推出一批观光采摘园区,为都市居民提供假日休闲和农业观光场所;结合本区蔬菜优势主导产业,引导规划主导栽培品种,形成优势产业群、产业带;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主导产品顺利进入市场;结合科技培训,在科技园区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促进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1、优质良种引进与更新
针对北京市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特别是高档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和更新换代,满足市场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向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引进示范名、特、优、新品种,在有一定基础的园区推广种植,促进其由生产型向观光采摘型园区转化,如美国大南瓜,南方水果等,使其兼具有生产与休闲功能。
2、推进主导栽培品种形成优势产业带
对主导栽培品种继续扩大面积,更新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春大棚西甜瓜、秋大棚番茄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在现有1 333 hm2的基础上,还有发展空间。秋大棚番茄生产主要分布在北务,李遂,杨镇,大孙各庄等镇。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北务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范李遂,杨镇地头批发市场,保护产品销售价格。
3、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园建设
依照“绿色食都”理念,顺义区农业今后不仅是生产基地,还将建成集观赏、休闲、采摘、旅游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北京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场所。对有一定基础的园区,引导改造由生产型向观光采摘型转变,对新建园区,要提前谋划,设计先行,使其具有生产和休闲功能。采摘园区建设要求有一定的规模,布局合理,周年生产,品种有特色,功能齐备,兼具生产功能和休闲功能。
4、推进完善无公害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通过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监控,确保蔬菜上市产品安全、营养、无公害。产前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无公害生产意识,加大农药和肥料连锁配送覆盖面,确保投入品的安全。产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强化田间档案管理;推广应用遮阳网、防虫网、黄板诱杀、平衡施肥等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抓好产品的抽测环节,通过不定期对标准化基地产品抽检,监督生产者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
同时要求乡镇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协助生产基地认证无公害食品和标准化基地,继续大力支持现有5家基层速测试点单位,加大对已认证基地的监督与管理。
5、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的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以独立法人身份参与市场竞争、申报项目、寻求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有着重要作用:一是组织以法人身份与配送企业、机关团体、市场经济人等以平等身份谈判蔬菜供销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农民利益;二是组织与客户签定的供销合同,在组织内部社员之间有计划地安排生产,解决农民销售难题,同时也易形成规模化生产。通过内部社员之间相互监督,也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三是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对农民培训宣传可针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按照合作组织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培训、推广等工作。
6、加大科技培训和信息体系建设
蔬菜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措施,是提高蔬菜种植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转变以往枯燥面授培训形式,转而采取观摩、实践、互动式等多形式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一是建立农民田间学校,采取互动式教学,以田间实践的方式提高农民栽培技术水平;二是建立高科技示范园区,各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的科研成果通过示范园区对农民展示与宣传,缩短了推广时间,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三是利用现代通迅手段,完善移动农网建设,扩大农民入网数量,提供更优质信息服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4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