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业发展需要新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峰

  重点行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模式的根本转变,是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
  “十二五”是中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据WTO统计,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31%,远高于全球22%的平均增长速度;货物贸易进口额增长39%,也远高于全球21%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全球经济复苏以来,反映中国贸易竞争质量优势的价格贸易指数再次持续恶化,进口货物的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出口货物的价格上涨幅度。
  从总量看,中国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高达1.58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0.6%,比第二大出口国德国高2.2个百分点。在45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反映出口规模比较优势的40个行业外贸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32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撑起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半壁河山。2010年中国仍有54.6%的出口产品由外资企业制造,46.9%的货物出口为附加值很低的加工贸易产品。这一现象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突出。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外资企业占比高到83.1%,加工贸易占比也高达78.8%。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比重过大集中反映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能力的严重缺失。未来5-10年,中国必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简单组装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逐步培育自主品牌,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和本地附加值,推动中国由“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创造中心”转变。
  中国农林牧渔业经受住了“人世”的冲击,粮食生产连续6年增收。农林牧渔初级产品进口总体上大于出口,但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等制品出口大于进口。2010年,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制品出口476.3亿美元。其中,农林牧渔初级产品出口282.5亿美元,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等制品出口193.7亿美元。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业的贸易结构差异反映了中国农业资源紧缺,加工能力充裕的特征。
  与充裕的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是,中国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在很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等一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种植业很多领域,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力量分散,国产种子难以抵御进口种子的冲击。近年来,山东寿光等重点农业地区日光温室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茄子、甜椒等蔬菜,进口品种的比重超过80%。同时,近年来肉奶等产品质量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大大削弱了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钢铁工业是最为基础和典型的原材料加工产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重要的钢铁制品出口国。2010年,中国钢铁产量相当于全球前15大钢铁生产经济体的总和,铁矿石进口额高达792亿美元,占中国矿石类初级产品进口额的57.8%,占全球铁矿石进口总额的74.3%。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7亿吨,增长9.6%,推动钢材出口4256万吨,增长73%。但是,钢材出口价格却下跌7.5%。钢材产品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2010年,尽管中国铁矿石进口量有所下降,但进口价格却上涨了60%。2011年天津铁矿石到岸价已成为反映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核心指标。与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重要的钢材产品出口国不相适应的是,无论是进口产品、还是出口产品,定价权均不在我们自己手中。
  钢铁工业暴露出来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严重,2010年中国粗钢产能达到7.5亿吨,产能利用率为83.6%,其中一半以上的新增产能是过去5年内形成的。二是利润率低,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有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77家中钢协会员单位利润总额仅897亿元,约合136亿美元,低于世界三大矿业集团任何一家的利润水平。三是产品质量低,结构不合理,能耗物耗大。中国生产和出口的钢材大部分是低端产品,制造业需要的很多高端钢材产品都需要大量进口,钢铁行业成为中国“节能、减排和降耗”的主要对象之一。
  机械电子工业是反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59万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出口的53.2%。其中,出口9334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的59.2%;进口6603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口的47.3%。机电产品出口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家电和消费类电子、电子元器件和电工器材等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额的55.2%。手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主要电子元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际市场占有率也超过30%;电容器、电阻器、电子变压器、磁性材料、压电石英晶体、电声器件、微特电机、光缆、印制电路板、锂离子电磁和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从28.6%提高到31.2%左右。涌现出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
  但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体上“大而不强”,研发能力弱,自主品牌比重低,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机电产品出口中仍占较大比重,2010年,加工贸易占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3%,自主品牌比重仅8%,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对原材料、工资、汇率等价格波动非常敏感。2010年,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66起,机电产品在中国贸易救济涉案金额中所占比重超过80%。
  纺织服装工业是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就业带动能力强,产业规模大,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比重相对较低。虽然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评价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市场份额巨大,但是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均为斯里兰卡、摩洛哥、约旦、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反映出中国纺织服装鞋帽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低端领域。
  纺织服装鞋帽出口“大而不强”的特征更加明显,是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灾区。近年来,虽然纺织服装鞋帽在国内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品牌大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有所提高,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并不多。同时,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充分,利润水平低,中小企业居多,极易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对原材料、工资、汇率等价格波动更为敏感。今年以来,企业开工率普遍不足80%,甚至很多企业低至50%。
  因此,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需要实现重点行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模式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需要以研发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品牌和提高质量信誉为目标,以建立自主的营销网络为支撑,从根本上提升中国重点行业和核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35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