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新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浩
大家都是一如既往充满饥渴地翘首期待下午“最新管理秘籍”的问世,没人去追究上午的“全新管理宝典”到底有没有用。
国人叙事状景,甚是喜好宏大。恰如前些年基辛格博士的《Diplomacy》被译成《大外交》,这本《The Future of Management》也被夸张为《管理大未来》,或许因为作者之一曾经有过类似的著作被译为《竞争大未来》。如此“大”之,终究难以掰扯清楚到底是书大、作者大,还是书中描述的事体大,抑或给人的感觉大。总之,崇大、攀大,大概是国人的积极误读与自作多情。就算西文作者本人原本意欲“大”之,也通常不敢如此明目张胆。
实话实说,加里・哈默(Gary Hamel)是一个悟性极佳、洞察力极强的作者。
游走于世界一流的管理学者与实践者之间,自然会看到一些有趣的企业,接触到一些有趣的人,听到一些有趣的观点与事情。加之思维敏捷,文笔优美流畅,写出来的书,好看可读,并不奇怪。在当今“大师”满天飞的年代,称之为大师,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儿。然而,大师攒一本书,是否就注定是巨著呢?未必。此书亦不例外。
看了一本书,听说一些新观点,知道一些新案例,受到一些新启发,足矣。如果一本书能够搞定乾坤,要么著者是天才,要么读者是蠢材,或者二者同时成立。当知,看一场梅兰芳的新戏,并不一定就窥知京剧大未来,但是,这并不影响欣赏梅老板的那场戏,仅此而已。以这种心态来读书,则像戏迷看戏品戏,书也就被摆在了适当的位置,其主要价值在于认知感应与审美体验。如此,此书尚值一读。
如果谁搞个现代京剧《梅兰芳开创京剧大未来》,恐怕很搞笑;而更搞笑的是,这种搞笑本身已经被认为是严肃的艺术创作。未来的京剧界是什么样的呢?京剧,好在仅就旦角而言,就有四大名旦及张君秋,并非一枝独秀。未来的管理是什么样呢?是否家家学“谷歌”、人人仿“全食”(Whole Foods)?是否就是作者所极力提倡的那种所谓的“The”未来呢?作者如此地自信,恐怕给译者(或出版者)往“大”上走背书了默许。
写一本书,提倡一种观点、说法,甚至理论体系,至少要介绍其概念基础、前提条件、适用范围,而这种写法,是畅销书所不屑关照的。畅销书首先要强调“传统的”或者“现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统统都没用了。我们需要全新的模式云云。哈默博士此书的开篇,恰恰就是这样可以预见地耸人听闻。很难想象梅大师会说“传统的皮黄已经不适应现代京剧要求了,需要全新的声腔体系。”
什么是新腔呢?接下来作者重申“管理创新”如何重要,并举例(Anecdotal Evidence)阐述如何创建“目标社区”和“创新民主机制”,同时强调要注重“时时进化创新”。然后,作者鼓励管理者“挣脱旧桎梏”,“拥抱新准则”,开启创新思维,引领创新潮流,管理创新2.0,等等。按照保守的估计,再过20年,再写“管理大大未来”时,这些标题也仍然不会过时。只需将2.0改成3.5或者C21D30。
记得当年陈岱孙先生曾言,浸淫于经济学说史之研究既久,每当一种新的理论出现,总是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掂量:这一理论在学说史上究竟能占一章,一节,一段,甚至只是一次提名。同样,一本书,在管理思想史上能否获得一次提名,换句话说,若干年后,一本书是否还会有人研读,应该是判断其存在价值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
哈默与Prahalad教授当年有关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的描述可谓精彩,有关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总结可谓扎实,映衬着学界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晶。而其后的著述,则日益沉浸于自我营造的语境与灵感。虽如此,智者箴言,对许多初入道者而言,仍然会受益匪浅。
一本有分量的著作所必需的案头工作,调查研究,分析思考,整理编纂等,其工作量,少则三年五载,通常十年八年,多则甚至数十年。按这种标准来衡量,现在出书的周期可能已经短于当年日报新闻稿的准备周期。某些所谓的“大师”,一年能攒好几本书,而且自然是一本比一本新。至少各类日报不会自鸣得意地标榜说我们今天印的东西比昨天的新。
而管理大师们的著作,基本上是上午刚出了本演绎“全新管理宝典”的煌煌巨著,下午就又出了一本诠释“最新管理秘籍”的力作名篇。
如之奈何。大家都是一如既往充满饥渴地翘首期待下午“最新管理秘籍”的问世,没人追究上午的“全新管理宝典”到底有没有用。虽是如此,读者与写手都要有些必要的自尊和自律才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3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