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入院、出院及出院2个月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并总结患者治疗方法及不同方法治疗患者基线资料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6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 其中男36例, 女26例, 年龄35~70(55.31±10.62)岁;32例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2.42±11.43)岁;采用血管内治疗患者与采用开颅夹闭治疗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动脉瘤64个, 进行球囊辅助瘤颈塑性3例, 支架辅助瘤颈塑性3例, 支架置入5例。采用开颅夹闭治疗的患者, 治疗动脉瘤33个, 30个夹闭, 3个包裹。94例患者入院时发生认知功能损害37例(39.36%)、出院时为51例(54.26%)、出院后2个月为34例(36.17%), 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及出院2个月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率分别为30.65%、46.77%、25.81%, 開颅夹闭治疗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率分别为56.25%、68.75%、56.2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呈阶段性的变化, 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动脉瘤;认知功能;蛛网膜下腔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脑出血的一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头痛、呕吐、烦躁、谵妄、抽搐甚至昏迷[1]。在发病过程中往往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即是其一, 对患者的家庭职能、社会职能及个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中, 以本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实验观察对象, 进行认知功能相关的研究,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中男56例, 女38例, 年龄35~70岁。入选标准:①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明确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下均存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9分, 出院时GCS评分>3分。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②既往存在神经功能异常或精神障碍;③语言障碍或重大颅脑疾病经受开颅治疗。
  1. 2 临床表现 94例患者皆为突然起病, 诱发因素中剧烈运动者35例、情绪波动过大者22例、剧烈咳嗽者15例、用力排便者14例、无诱因安静起病者8例;发病后81例以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 伴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表现者74例, 伴短暂性意识障碍者39例, 伴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者89例, 伴幻觉、谵妄、欣快等精神症状者20例, 伴随癫痫发作者9例。
  1. 3 方法 分析患者入院、出院及出院2个月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情况[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进行评估];并总结患者治疗方法及不同方法治疗患者基线资料, 以及认知功能变化情况。
  1. 4 认知功能判定标准 以MMSE评分进行认知功能评估, 内容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力、阅读及复述能力、图形绘画能力等, ≤5分为重度损害, 6~12分为中度损害, 13~26分为轻度损害, ≥27分为正常。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方法及不同方法治疗患者基线资料 62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 其中男36例, 女26例, 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55.31±10.62)岁;32例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2.42±11.43)岁;采用血管内治疗患者与采用开颅夹闭治疗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动脉瘤64个, 进行球囊辅助瘤颈塑性3例, 支架辅助瘤颈塑性3例, 支架置入5例。采用开颅夹闭治疗的患者, 治疗动脉瘤33个, 30个夹闭, 3个包裹。
  2. 2 认知功能变化情况 94例患者入院时发生认知功能损害37例(39.36%)、出院时为51例(54.26%)、出院后2个月为34例(36.17%), 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及出院2个月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率分别为30.65%、46.77%、25.81%, 开颅夹闭治疗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损害率分别为56.25%、68.75%、56.25%,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引起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即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 损伤局部脑组织形成认知功能障碍[2]。认知功能损伤原因大致为:出血刺激脑血管痉挛, 引起脑组织供血供氧障碍;同时血液中的相关因子作用于脑组织, 引起代谢异常;手术治疗对脑组织的二次损伤, 手术器械、留置引流管等刺激脑部血管, 手术操作不当, 在清除血凝块时对额叶处理失误;脑出血引起的脑组织局部软化等[3]。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短时间内能清楚地知道发病时的场景及时间, 从本研究可看出, 患者入院时发生认知功能损害37例(39.36%)、出院时为51例(54.26%)、出院后2个月为34例(36.17%), 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及出院2个月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尽管发病后短时间内患者意识清醒, 但出血还是对患者认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 脑部血管及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 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加重;同时随着治疗的继续、康复训练的进行及脑功能的恢复, 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改善[4-7]。
  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 在不同时间段患者的障碍程度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本研究中出院时的轻度损害患者明显少于入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 而中、重度损害患者多于入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 验证了病情的进展过程。在入院时, 患者认知损害主要为注意力计算力、阅读及复述能力、理解反应速度;出院时表现在理解反应速度、图形绘画能力及记忆力等;出院2个月后表现在注意力计算力、记忆力等, 可能因为动脉瘤多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 同时具体位置对于认知的影响较大,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损伤了相应区域, 造成逻辑语言记忆障碍, 同时引起患者人格的变化[8]。
  综上所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是多样化的, 在治疗疾病时应考虑认知功能的转变, 尽量减小其损害。
  参考文献
  [1] 马骏, 尹浩, 谌鸿斌, 等.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期认知功能损害. 贵州医药, 2015, 39(1):26-27.
  [2] 马吉芬. 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3):1471-1473.
  [3] 黄清海, 杨鹏飞. 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3(7):384-392.
  [4] 杨丰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探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35):81.
  [5] 刘永昌.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0):1582-1584.
  [6] 吕洪志.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时机开颅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中外医疗, 2017, 36(5):78-80.
  [7] 閆建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 健康之路, 2016(10):102.
  [8] 陈美美, 石卫琳, 郎黎薇, 等. 62例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 22(7):335-336.
  [收稿日期:2018-09-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4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