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半径的邮政局所服务水平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桂林
摘要:论文试图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市邮政局所在服务半径内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主要用到两个评价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指标: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武汉市三环以内邮政局所服务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建设步伐导致服务水平低。
关键词: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60-03
1.引言
2005年9月份下发的《国务院邮政改革方案》拉响了邮政改革之路,从此之后邮政走上了以市场为主导的道路。但是不管改革如何进行,邮政始终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都在经历着新区扩建与旧城改造并举的大规模城市建设运动。城市新的居住区不断形成,再加上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为邮政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同时邮政本身的服务水平是否跟得上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问题。由于新区邮政设施的短缺给居民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同时邮政的信誉度也在经受着考验。我国邮政局(所)设置密度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邮政局(所)的平均服务半径为7.7km,平均服务人口为2.6万人;印度邮政局(所)的平均服务半径为2.6km,平均服务人口为0.8万人。
本文就是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对武汉市邮政局所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对武汉市未来的邮政局所规划布局提供依据。使邮政局所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
2.邮政局所服务水平研究现状
邮政营业局所布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局所的布局专指确定局所的数量和单个局所的空间位置。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局所的布局不仅包括确定局所数量和空间位置,还包括确定局所的功能和局所等级的划分。近十年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分别对邮政营业局所的布局问题进行了研究。
王卫宁,王为民(2000)探讨了广义的邮政营业局所布局,即将一个城市的所有局所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分析影响局所布局的环境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布局原则和设施标准,确定局所的等级规模、功能结构体系和空间分布体系,以提高城市局所的整体功能和效益。樊相宇(1998)对邮区中心局选址定位进行了研究。在广泛收集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对所提出的可行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中心局的选址决策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模型目标主要是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邮政通信网,未减少邮件经转层次,加快邮件传递速度。范鹏飞,刘江(1998)利用图论的理论和方法对邮区中心局选址问题进行优化。
国内对于邮政局所的研究多是偏向选址或者邮政局所业务方面,很少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研究邮政局所的服务水平。由于邮政局所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其设置原则要坚持普遍服务的原则即保证每个居民都能方便的使用邮政业务。体现在邮政局所上就是保证单个的邮政局所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保证邮政服务的社会效益。
3.研究方法
3.1空间可达性
目前,学者对于可达性的精确定义仍然难以达成一致。可达性是一个灵活的概念,不同的应用领域,研究对象对可达性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其中被广泛应用的定义有以下几种:可达性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获得或接近的目标对象的数量多少;可达性指克服空间阻力的难易程度;可达性指空间点与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作用潜力。Talen(1998)将可达性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到达给定的目的地和服务的容易程度。可达性不仅仅受地理或空间距离的影响,也包括经济上,信息上和行为上的影响。
本文空间可达性是指在邮政局所服务半径范围内可获得服务的多少,则需要对邮政局所现状服务范围、服务人口比、服务面积比进行分析。
3.2评价指标选取
传统进行邮政局所规划布局时,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也会有定量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公共设施服务容量进行分析,从而来评价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一般在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阶段进行。服务容量评价主要是从服务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来评价,然后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从而衡量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传统的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但是并不能体现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在空间上的差异。
本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在可达性分析基础上评价邮政局所的服务水平。服务区是较常用的空间概念,例如:离开某邮政局所步行20分钟的范围可以定义为该邮政局所服务区。产生服务区的方法有多种,有简单的基于直线距离的缓冲区分析和基于交通网络的服务区分析。
通过一些有关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未衡量服务水平,主要评价指标有:(1)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服务区总面积/研究区总面积×100%;(2)邮政局所服务人口比=服务区内人口/研究区总人口×100%。
4.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4.1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武汉市三环以内区域为研究范围(简称研究区),研究区内2010年总用地面积为522.28km2,研究区总人口为374.20万人,人口密度为7164.74人/km2。三环以内的邮政局所一共有53个,分别是武昌22个,汉口21个,汉阳10个。从邮政局所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武汉市邮政局所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周围,随着城市扩展,呈跳跃式向周围发展。这和武汉市城市演变有一定关系,因为长江和汉江为武汉提供了较好的水路交通,在公路和航空还不发达的时候,水路是主要的交通方式。(见图1)
4.2所用数据
本文以武汉市三环以内区域为研究范围,以武汉市邮政局所为研究对象。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有:
(1)武汉市主城区邮政局所空间分布图:点状数据
(2)武汉市土地利用图:多边形数据
(3)武汉市人口密度图:多边形数据
(4)武汉市道路网络图:线状数据
4.3邮政局所服务半径确定
由于邮政局所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因此其规划建设都应该按照国家标准。根据《通信工程规划规范》城市邮政局所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标准见表1。
由于邮政局所服务半径受到人口密度、邮政业务等因素的影响。武汉主城区人口密度为7167.74人/km2,服务半径应该在1.1-0.7km之间。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武汉属于大城市,邮政局所服务半径应该在1-1.5km之间。由于邮政业务量数据欠缺,所以不能根据业务量确定其服务半径。因此本文综合上述标准,将武汉主城区邮政局所服务半径确定为0.7-1.5km,因此本文中以邮政局所服务半径为距离进行网络分析,产生距离邮政局所0.7km,1.1km,1.5km的服务区。
5.分析结果
5.1网络分析结果
网络分析是以道路长度为成本距离,以邮政局所服务半径为距离阈值产生离开服务点所有方向的最远路径形成的范围即为服务区,网络分析的路径是实际的道路网络路径。本文以0.7km,1.1km,1.5km为距离阀值产生离开邮政局所的服务区,计算服务面积比,然后将服务区与人口密度图叠加,计算服务人口比和服务面积比。
5.1.1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
根据公式: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服务区总面积/研究区总面积×100%,计算得出武汉市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为17.5%。邮政局所服务面积比值并不高,这个并不能说明邮政局所服务水平偏低,因为武汉市三环以内水域和绿地占地面积比较大。如果不把水域算在研究区总范围内得出总的服务面积比为23.6%。所以服务面积比是一个相对值,只有在和别的城市相比较的时候才有意义,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服务水平的高低。(见图2)
5.1.2邮政局所服务人口比
研究区总人口为374.20万人,0-0.7km服务区内人口数为15.62万人,服务人口比为4.2%;0.7-1.1km服务区内人口数为41.63万人,服务人口比为11.1%;1.0-1.5km服务区内人口数为185.02万人,服务人口比为49.4%;服务区范围内人口总数为242.27万人,服务区未覆盖到的人口数为131.92万人。邮政局所服务人口比=服务区内人口/研究区总人口×100%,研究区邮政局所服务人口比里为64.7%,说明研究区范围内有64.7%的人口在1.5km范围内都能享受邮政局所服务。由于服务人口比和人口密度分布有很大关系,1.1-1.5km范围内服务人口数最大,主要是因为这个范围内人口分布密度很大,邮政局所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服务效率较高。(见图3)
5.2缓冲区分析结果
基于缓冲区分析是以邮政局所为中心,以服务半径为距离搜索邻近区。本文只分析0.7km范围的缓;中区与网络分析进行比较。
下面是0.7km范围内基于直线距离的缓冲区分析与基于道路网络分析服务区比较图,明显看出缓冲区分析形成的服务区比网络分析形成的服务区要大很多。由于缓冲区分析是基于直线距离,忽略了有些地方是直线距离无法到达的现实。网络分析是以道路网络为分析路径,更接近实际情况。(见图4)
6.结论与讨论
武汉市三环以内邮政局所总体服务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武汉市是一个多湖城市,水域分割了城市用地,使得邮政局所的分布在中心城区集聚,并向外围呈跳跃式发展。在一些新的城市片区形成邮政局所新的服务区,例如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光谷中心和武汉火车站片区。由于城市新建和扩建范围在增加,新建和扩建区域的邮政设施没有同步进行建设是导致邮政局所服务空白区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文还对基于直线距离的缓冲区和基于道路网络的网络分析进行了比较,相同的服务半径,缓冲区分析得到的服务区明显比网络分析得到的服务区要大,网络分析更接近实际。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以三环以内为研究区域,这也给研究带来一定误差。三环边界的居民也有可能享受到三环外面邮政局所的服务。另外,邮政局所服务半径的标准是很多年前的标准,而邮政局所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邮政局所服务半径进行进一步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4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