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游踪.随笔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祖锐

  受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委托,我们师生一行五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邂逅这个素昧平生的古村落――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黄坑村。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寂寂地烘烤着这个古山村。一切都是那么的恬淡与和谐。我们早已忘却了疲劳和炎热,顺着崎岖蜿蜒的小径,走向大山深处,走进这村庄。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风水・环境
  据史料记载,黄坑先民为避元末战乱迁居于此,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黄坑村四面环山:其间有三条溪流汇聚于村前大溪,风水上称为“三龙抢珠”。据传说,当年黄坑先民偶至此地,看风景秀丽,山水灵异,又得一风水先生指点,才选中此处安家立业。
  
  溪流・桥
  溪流是黄坑村的灵魂,它穿引着整个村落,生生不息。有两条小溪从村中穿过。不管严冬酷夏,从未断流。村旁还有一条溪流亦是常年水量充沛。村以水活,水以桥美。黄坑村内有十余座小桥,古朴典雅,形态各异,盘桓在清溪之上,连缀着村内大小路径,使道路迂回曲折,与溪流、古宅相映成趣(图1)。
  
  
  纸文化景观
  黄坑先民以造纸为业,其南屏纸生产曾盛极一时。现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纸文化景观,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村内共有水碓5所,纸槽36座,腌塘56个,煮料的锅炉一座。
  看着翠竹掩映远上寒山的石砌小径,聆听着静卧于溪流旁,古色古韵缓缓转动的水碓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图2),轻嗅着遍布于随山势而上的石径两边的腌塘特别的气味(图3),恍若置身世外桃源。纸槽一般依附于民居建筑,同时靠近溪流以方便取水。站在纸槽边的老阿婆舒缓地捞着纸浆,让人感觉生活的悠然(图4):村口的煮料锅炉的烟囱外形犹如古代方尖碑一般,挺拔肃穆,青灰色的古砖诉说着它与纸的不解之缘(图5)。
  
  建筑
  黄坑村的建筑与山势巧妙结合,或隐或现,安插得宜。村子随着山势铺陈展开,庙堂多集中于山的中部,上下为民居,山顶为农田果树等。民居依山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下向上看,竹林中只见屋檐飞翘,炊烟袅袅,体现一个“隐”字。但倘若你身处山上,每座房屋屋顶及院落平台,一览无余(图6)。石头和木材是构成建筑的两大主材,多就地取材由当地的能工巧匠加工建房。石头砌筑基础和部分墙身,建筑像是从山坡中自然生长出来;木材多用于房屋的主体梁架和细部装饰构件,雕刻精美(图7)。
  
  二、人与人的和谐
  
  两大姓氏,和谐共生
  黄坑古村作为一个双姓宗族乡村,黄吴两姓世代联姻。两大宗族有各自祭祖的祠堂,有各自相对集中的聚集地。他们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和谐共存。
  
  黄坑村最盛大的民俗节日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祭拜十五娘娘,至今仍保留着这一风俗。在节日那天,供奉十五娘娘的黄坑宫里香烟缭绕,村民们虔诚祈祷,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大典结束后,大家集体出钱出力,汇集在黄坑宫中集体聚餐,观看本地戏曲与京剧等表演,或举行其它民俗活动,其热闹场面,非同一般。
  在对于人性的规劝及培养方面,不仅有宗内长辈的教诲,更有宗规信仰的约束。吴氏宗规“崇祀以敦孝思、孝悌以肃家风、睦族以念同气、耕读以务本图、赈济以活贫苦、择配以选良家、勤俭以保家业、礼让以免争端、养性以戒狂乐、谦言以慎枢机”今天仍给我们已警醒。村内黄坑宫门口的院墙上镶嵌一块戒赌石碑(图8),词文深刻省人。难怪一个相对偏僻的山村如此人才辈出,文风流远呢!
  (注――黄坑地灵人杰,“历代英贤仕官指不胜屈”,重要的有:十六世祖淡轩公吴湛然,官至宋礼部尚书;二十二世祖得凌公吴碧山,明抗倭名将:清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吴为等。此外,吴氏族谱中有众多的赞美泽雅黄坑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文歌赋。)
  
  宗教信仰自由
  当地的民俗信仰一直比较自由。儒家文化与道教、佛教、基督教都在黄坑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所以本地的公共建筑除宗族祠堂外还有道观、庙宇和教堂。供奉白衣丞相建于清朝末年的龙潭庙,供奉六大王、陈十五娘娘的黄坑宫,分别代表着道教和佛教;在20世纪70年代,村内有了第一座基督教堂,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基督教在村内迅速发展,达到与佛、道两教相抗衡的阶段,村民中信徒甚至占到了40%,超过了传统信奉的两教(图9―12)
  
  
  三、思考:和谐,接续抑或消亡?
  
  黄坑是一个美丽的山村。但随着产业的凋敝,大量村民的迁出,难以挽回其颓败的厄运。村内原有老宅70余座,但如今因人去屋空,年久失修,只剩下25座百年以上的房屋,其中质量完好的仅有五六座,其它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图13)。村庄的和谐固然让人振奋,村庄的萧条和破败也不免令人感伤。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了悠然闲适,也体察到了艰难病痛。黄坑如何发展呢?她将走向何方?地方政府、村民、专业人士当深思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5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