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文化的扬州城市滨水景观塑造浅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极为特殊的一种,在江南城市景观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日益兴盛的今天,对于城市水文化的挖掘和如何在城市滨水景观中彰显城市水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扬州城市滨水景观为例,归纳其水文化特征及一般表达方式。探究扬州城市水文化景观的现状,总结优劣,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 滨水区 景观特色 可达性
一、城市滨水景观水文化表达的一般形式
水文化以何种形式表达,让人们在滨水景观空间中能够感受和体验这种文化气息,是滨水景观营造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讲,水文化的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塑造水景形态。让人们形成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培养人们对水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关怀。“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人们对瀑布文化传唱,而“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则是人们对杭州西湖审美感受。
2.刻画景观要素。深厚的水文化积淀往往以独特的景观形式流传下来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地面刻绘、碑刻或者景墙浮雕的形式营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空间,让人们感受到景观空间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加空间归属感。
3.利用空间序列。将承载着水文化的故事融入滨水景观设计就要通过序列空间的营造来完成,将这些文化片断在不同的空间里表达与展现,最后形成序列文化空间,是一种用空间叙述文化的方式。
4.构筑标志建筑。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得崇拜,逐渐形成有宗教色彩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往往表现为对某种物体的膜拜,比如随处可见的龙王庙、禹王庙等。另外重要人物的活动所留下来的物体,如御码头等,这些都可成为标志性的景观,在滨水景观营中都可用来表达水文化。
二、基于水文化的扬州滨水景观分类
1.运河水文化景观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千年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古运河市区和近郊段长30余公里,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纵多“从湾头至东关古渡段,自然生态环境清新质朴,有浓郁的乡村田园风味”。古运河文化最重要的体现是在扬州城区,这里有名胜风景,有宗教胜所,有古迹遗址,各有所重,古运河将它们串联成网络。
2.园林水文化景观
水是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自古便有“扬州以园亭胜”的说法。扬州园林理水手法多样,形式丰富。扬州园林因“水”而显得更加空灵明净、妩媚亲切,构成犷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令人陶醉。水文化在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处处展现了与园林相关的水文化内涵。
3.建筑水文化景观
扬州古城四面环水,水网密布,因而扬州建筑有着鲜明的水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由明入清,扬州盐业繁荣,盐商物力丰富,不惜花费大量钱财,在沿河区争造宅邸,形成了今天的扬州盐商宅邸文化,其整体布局体现了南国山水风情。
4.休闲水文化景观
历史上的扬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商业型都市,商业发展使得休闲文化蓬勃兴起,不仅丰富精致,而且也“水”味实足,独具一格。扬州最典型的休闲场所当数“茶馆”和“浴室”,所谓“皮包水”和“水包皮”。扬州闲逸的夜生活也著称于世,这种闲适的生活情怀也为扬州水文化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三、扬州滨水景观营造的问题归纳
扬州城因水而兴,枯荣相应。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合理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独特而较为完善的滨水景观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笔者总结如下:
1.部分滨水空间的自然生态功能失调
由于不当的开发使得完整的城市水系支离破碎。虽然近年来在沟通水系,整治河道,但仍有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被切割,被截断,从而使活水失去生命。另外,部分工程实践采用控制洪水的手段诸如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堰、改道等来整治城市水系,这些都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得水系的自然生态功能时调,往往导致某些水系成为死水。
2.一些滨水景观较为凌乱
历史建筑的外部环境和特色建筑保护不足,地域景观不够突出由于拆迁及资金等多方面原因,有些滨水区仍有大量的民宅且档次较低,形态参差不齐,色彩杂乱。
3.局部地段滨水景观节点不够突出。扬州老城区的城墙及遗址、护城河及其他各类水系已经形成了滨水景观的基本骨架。水系与水系、道路、及重要建筑等的交汇处便成
为了滨水空间内外交融的“节点”。但目前只有部分滨水区域强化了节点,某些滨水地段内建筑风格混乱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标志”不明确。 4、滨水区交通问题突出。扬州城市某些地段建成的滨水区道路直接与城市各干道相连,分流市区的交通量,造成了滨水区道路交通量过大的现实状况。道路交叉口处人车混行,行人必须穿越城市主干道才能从一个滨水区到达另一个滨水区。这样的滨水区道路比较严重地阻碍了滨水系统与周边环境的交流互通。
四、基于水文化营造的优化建议
扬州滨水区的以上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空间层面的处理手法不够合理,二是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不协调。笔者以为,应当从空间和使用者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景观设计学的观点,试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是强化滨水景观的可达性,让步行活动贯穿滨水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配套建设。尽量减少穿越滨水空间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的影响。在重要节点处适当拓宽步行道,局部禁止机动车入内,以提供延续性的步行街区,并且在步行区的两端设置车辆换乘点。结合扬州水上城市、运河城市的特点,设置多种交通到达方式,以提高滨水区的交通可达性。
其次突出生态建设理念,滨水景观空间的建设和改造尽量采用自然生态的手法,注意对自然水体和传统特征水体的保护和延续。防止对于城市水体自然肌理的进一步破坏和对城市水文化的割裂。
最后,进一步强化人文气息和滨水空间的结合,弘扬扬州传统的水文化,使扬州的滨水空间既具有科学的景观空间塑造手法,也融合了浓厚的传统人文气息。现代聚居与传统水文化交相辉映。
参考文献:
[1]曹国圣.滨水城市水文化建设的策略选择.2008.
[2]时德青 孔玲.水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2009.
[3]石玉庆.江南城市滨水景观艺术意象研究.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3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