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主导产业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产业哲学的视角分析主导产业内涵,通过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路径及影响因素阐明主导产业形成机制,为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产业哲学 主导产业 社会性
  
  从产业哲学的角度来看,产业不仅是指从事生产、制造和服务的社会经济部门,而且是一个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科学技术是使“天然自然”变为“人工自然”的过程,而产业则是使“人工自然”变为“社会自然”的过程,产业本身必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更新改善而演化发展的。
  虽然技术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够推动或强力推动社会进化,只有产业技术即对象化的技术才能作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作用。陈昌曙先生认为,产业技术是体现于实际生产过程、制作过程或服务过程的技术;只有发明、设计、样机和试验结果还不是产业技术。产业技术是与生产对象、制作对象、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技术。产业技术是由多种技术构成的复合体,是体系化的技术。各类产业特有的标志性的技术称为产业基础技术,与之匹配的通用性较强的技术叫支撑技术,产业技术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和统一[1]。
  远德玉先生从“技术过程论”出发指出,产业技术是多种生产劳动过程的综合,是以核心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技术相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生产技术的水平及他们之间的相互结合方式决定了产业技术水平。在产业技术系统中,核心生产技术决定了生产何种产品,但产品的水平、质量、性能、成本不仅取决于核心生产技术,而且取决于与其配套的其他生产技术[2]。从产业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产业通过以核心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技术相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赋予人工物以社会性的过程。
  一、主导产业定义
  产业哲学看来,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 以核心主导生产技术为中心、多种生产技术相匹配、具有特定结构的技术体系赋予人工物以地方性特征的,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对以上定义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1.主导产业概念的一般内涵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核心主导生产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的产业。
  2.潜在主导产业
  潜在主导产业是指与经济发展的未来特定阶段相联系的,预期在该阶段将具有很高的创新率,将来引入核心主导生产技术创新,并对该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3.现行主导产业
  现行主导产业是指经济发展的目前阶段上,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核心主导生产技术创新,本身成长性很高,带动性和扩散性很强的成长型产业。
  二、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
  主导产业形成的动因,是指主导产业形成的内在根据性。在产业哲学看来,主导产业形成主要有以下动因,即产业技术创新动因和需求结构和水平变动动因等。
  1.产业技术创新动因
  主导产业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创新源,其自身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和扩散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作为主导产业的重要特征,主导产业技术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自创新,而且包括技术的吸收创新。主导产业技术具有的很高的技术自创新率和吸收创新率,能够保证新的先进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应用,使主导产业成为具有动态技术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动态的产业技术优势,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动态技术优势使主导产业在成长能力和成长环境方面获得持续有利的地位,从而使自身获得相对更快的成长。另一方面,动态技术优势不断支撑着主导产业的高技术梯度,这种高技术梯度有助于主导产业“主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它能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从主导产业向着其他相关产业广泛扩散、渗透,带动这些产业技术素质和技术层次的整体跃迁,从而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发展。
  2.需求结构和水平变动动因
  需求是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表现。任何产业的活动都是赋予社会性的过程,因而都离不开需求的拉动,主导产业也不例外。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结构的水平和变动趋势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阶段,不同产业作为不同的供给力量,对需求结构和水平的适应程度和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符合一定发展阶段需求变动要求的产业,从而能够更多赋予社会性的的产业,将能够获取更多资源,倾向于在经济系统中占有较大份额和较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这一部分将逐步成长为主导产业。有的则不太符合甚至于不符合需求变动的趋势,从而不能够更多赋予社会性的的产业,将会衰落已至退出,成为撤退产业。
  三、主导产业形成的路径
  主导产业形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所谓主导产业形成的路径是指主导产业从萌芽到成长再到“主导”地位的确立、巩固和持续的方式和过程。主导产业有以下三条形成路径。
  1.市场自发的主导产业形成路径
  市场自发的主导产业形成路径是指特定产业在市场对现有产业进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在与其它产业的生存竞争中获取必需的生产要素、经济资源和市场份额,并逐渐赢得有利条件,博得市场自发的倾斜式支持和拉动,从而最终成长为主导产业的方式和过程。从产业哲学的视域来看,主导产业的自发形成过程是人的社会性如支配性、地方性等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加入人工物的过程。
  2.政府培育的主导产业形成路径
  政府培育的主导产业形成路径是指特定产业在政府的理性选择、扶持下从而最终成长为主导产业的方式和过程。从产业哲学的视域来看,政府培育的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是人的社会性如支配性、地方性等通过政府培育加入人工物的过程。具有形成的速度比较快、目的性比较明确、极化效应的时间跨度会比较短的优点。也具有生命力不强的缺点。
  现实主导产业通常是在市场与政府政策共同构成的混合环境中萌芽与成长, 这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单纯市场形成模式和单纯政府培育模式的不足,而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形成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的合力,从而更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四、主导产业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产业哲学看来,主导产业形成过程是社会性的构建过程,在整个演进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完成对人工物社会性的构建。
  1.主导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产业的市场需求实质是作为社会性的人的需求的市场体现,是需要产业赋予的重要社会性。市场需求状况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主导产业的形成最终表现是该产业的产品适应并实现了潜在的新需求或创造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状况决定了主导产业市场空间的大小及其市场需求的前景,对主导产业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2.主导产业投入要素的禀赋状况
  主导产业投入要素禀赋状况是指主导产业相关投入要素的丰裕程度。产业哲学认为,主导产业投入要素禀赋状况是人的社会性中的地方性的体现,它直接影响主导产业的形成成本,因而,它从供给方面决定了主导产业的成长空间,对主导产业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相关辅助产业与主导产业的关联性、协调性
  主导产业的相关辅助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生产投入品的产业,以及主导产业依赖程度较高的部分基础产业。产业哲学认为,相关辅助产业与主导产业有着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其实质反映相关社会性的输入,其发展状况及其与主导产业的协调性对主导产业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4.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政府政策
  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政府政包括主导产业的培育政策、主导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主导产业的保护政策等。产业哲学认为,政府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对人工物施加各种社会性的过程,因而,政府旨在对主导产业进行的培育、资助、扶持与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主导产业形成是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
  五、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
  从产业哲学的角度看,中国在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上,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性不同,应该区别对待,主导产业在区域分布上应该呈现出阶梯状分布, 选择产业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以及财政、资金紧张的现实,以便对于不同的人工物赋予不同的地方性。具体地说,在一些经济基础好,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适应地方性特点,应选择那些技术含量比较高和具有一般主导产业标准的产业,而那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应该以选择那些劳动力密集型具有跨越式发展势头的产业和具备一般主导产业标准的产业为主。具体而言,在具备经济、人力、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等优势的发达地区选择的主导产业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主导产业
  目前我们遇到一个极为难得的机遇,就是主导产业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对人的高端社会性形成了新的满足,通过技术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发展高技术主导产业过程中要有科学合理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为主导产业高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环境,为实现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2.高位嫁接改造传统主导产业
  我国在大力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传统主导产业的改造升级,在现有的社会需要中增加新的社会需要,创出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实行产业产品的高位嫁接。
  3.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通过人的自身方式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最重要的产业形式,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业、信息业、教育事业等。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280.
  [2] 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3.
  作者简介:纪占武(1973―)男,辽宁阜新人,讲师,主要从事产业哲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3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