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视域下国内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先前研究,关于智慧养老的内涵,大体分为智能技术学派和人文技术学派,双方各有侧重点,又互为补充;关于智慧养老模式的探索,学者总结出了多种类型的模式。随着研究深入,智慧养老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智慧养老;内涵;模式
  老年群体不断扩大,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未富先老”的状况使得养老问题的解决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养老方式已无法应对当前的养老需求。因此,学界对于如何创新地解决养老问题做出了多方探索,其中智慧养老成为近期学界关注的焦点。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开拓性成果。本文主要从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来总结梳理学者们的研究情况。
  一、关于智慧养老内涵的研究
  在关于智慧养老内涵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并未细分“智能”和“智慧”的内涵差别,因此“智能养老”与“智慧养老”两个概念常被交叉使用。根据学者们对于智慧养老内涵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个学派:智能技术学派和人文技术学派。
  智能技术学派,强调智能设备和现代信息科技在智慧养老中的关键作用。睢党臣和彭庆超提出“‘互联网+居家养老’是指通过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快捷性、灵活性、及时性、低成本的居家养老服务。”[1]这一观点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出发点,但是并未进一步挖掘大数据的作用。屈芳和郭骅认为“物联网+大数据”视阈下的智慧养老是以“历史性数据”、“物联感知数据”以及“智慧养老业务系统中产生的业务数据”为基础,并且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老人提供更智能的服务。[2]同春芬和王珊珊提出“打造互联网下集健康管理、服务、监管、结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养老”,此观点提到了平台的应用,并将信息和大数据的应用研究推进到更深层面。但是,这几位学者的研究略显单薄,并未完善的体现科技应用的层次性和丰富性。而白玫和朱庆华在研究中提出“智慧养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诸方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养老服务和养老服务管理水平。”[3]蔡小慎、谢岚旭等认为智慧养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老年人与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与政府管理部门联系起来构成的有机的多元养老服务网络。[4][5]纵观整个智能技术学派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学派的研究更加强调信息科技的应用,然而对于老年人缺乏一定关注。
  人文技术学派,承认智能设备及现代科技技术在智慧养老中重要作用,同时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以老人为中心。张雷等提出智慧养老应倡导以老为本,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根本,针对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性、个性化服务。[6]柏青华认为智慧养老应当“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时还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7]而罗晓兰和樊卫国也认为“精神关爱”是智慧养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者的研究都在不同角度体现出了对于老年人的关怀,但仍有碎片化的特点。左美云教授在《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一书中,将“智慧养老”的内涵进行了整合丰富。他从“现代科技技术”、“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与“智慧养老的效果”四个方面丰富发展了智慧养老的内涵。同时,他提出了智慧养老的四个特点:技术集成、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精神关怀。[8]将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之后,又提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可分为“智慧助老、智慧孝老、智慧用老”三个维度,更为凝练的概括了智慧养老内涵。
  当前国内关于智慧养老的研究热度在逐步升高,但目前关于智慧养老内涵的研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学派发展不均衡,学者关于智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多于人文方面。第二,受众的主体性体现不充分,两个学派都没有深刻彰显“以人为本”。第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大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科技与人,并没有向外拓展更多的主体。
  二、关于智慧养老模式的研究
  智慧养老在不同地区的实践探索,衍生出了多种发展形势,国内学者也按照一定方法和标准总结智慧养老的模式。
  第一种智慧养老模式的总结方法是以地域冠名的方式,即某一具有典型性的智慧养老模式,以其所在地区来命名。如绍兴的“标准化、全覆盖”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它强调顶层设计统一化、各项管理标准化、养老服务全面化,被学者称为“绍兴模式”。[6],左美云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珠海的e—link模式,通过电子方式将各种养、医、护人员与老人的链接,将老人纳入“智慧医养平台”。[8]乌镇作为新兴互联网城市,智慧养老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有学者总结了中国乌镇的1+2+1模式。第一个“1”代表大数据平台,“2”代表常规服务和定制服务,后一个“1”则表示综合管理平台。[8]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乌镇地方特色,形成了不同干系人协同养老的服务模式。这种以养老的实施地为名的模式总结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地区智慧养老的特色实现机制,但同时也因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政府的经验色彩,对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参考性较小。
  智慧养老模式总结的第二种方式是“智慧+养老场域”,即在传统养老分类的基础上为其冠以“智慧化”。如智慧养老的居家模式、智慧养老的社区模式、智慧养老的机构模式[9]戴雪玲提到智慧化居家养老是指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的第三方平臺,链接老人、家庭、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多方资源,以老人的日常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心的一种创新型居家养老生活模式;[10]智慧社区养老是以数据中心为平台,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把社区内的老年人、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整合起来,多方链接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11]张雷和韩永乐则指出智慧机构养老模式是在专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通过机构提供的各种智能设备,享受订餐、清洁、健康监测、预警提醒等一系列专业服务。[6]综合来看,以上模式总结实质上只是简单的为原有养老模式贴上了“智慧”标签,并未很好地体现“智慧养老”这一新兴养老形式的创新点,对于进一步研究智慧养老的启发性有限。   第三种智慧养老模式总结的方式是整合性方式,即采用多种标准,对现有智慧养老进行简单枚举式归纳,总结出诸多相应的模式,左美云教授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采用以技术为标准划分,总结出两种模式,分别为基于远程技术的智慧养老模式和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养老模式。前者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借助物联网三层体系框架完成收集、传递、分析数据,可以应用于社区、机构,也可通过App在家中实现多方面的居家养老需求。后者主要适合于居家养老,运用周边辅助技术,通过传感器等智能设备来检测搜集数据,不需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用最自然的方式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采用以参与主体为标准划分总结出第三种模式,即基于多方参与的智慧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各方力量的整合,让不同的服务主体、监督部门、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养老,打通多个为养老服务主体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特性。[8]上述“智慧养老”的模式划分,抽象出了各地在当前“智慧养老”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但分类标准尚也未真正明确。
  “智慧养老”在国内起步不久,其实际推广、理论研究均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学者在现有“智慧养老”发展不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归类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目前学者对其模式划分来看,存在分类依据说明模糊、实际案例分类可操作性不强等主要问题。因此,系统化的智慧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小结
  “智慧养老”作为对养老这一民生问题的回应,在中国获得了初步发展,当前学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为未来养老问题的更好解决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学界关于其内涵界定,目的均是期待利用现代科技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具体实现机制侧重点略有差别;智慧养老的模式划分标准也尚不成熟,带有模糊性、碎片化特点。随实践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智慧养老的内涵、模式会逐步明朗,日渐理论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8-135.
  [2]屈芳,郭驊.“物联网+大数据”视阈下的智慧养老模式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7(4),52-57.
  [3]白玫,朱庆华.老年用户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及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现代情报,2018(12),3-8.
  [4]蔡小慎,田宇晶.基于行为人模型的智慧养老模式合作机制分析[J].理论导刊,2017(5),13-19.
  [5]谢岚旭.智慧养老: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J].上海信息化,2014(4),51-52.
  [6]张雷,韩永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7(2),30-37.
  [7]柏青华.居家智慧养老的智慧之处[J].人民论坛,2018(3),90-91.
  [8]左美云.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9]左美云,陈洁.“SMART”智慧居家养老新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4(4),41.
  [10]戴雪玲.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11-12.
  [11]刘霞.智慧社区养老视角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7),1744.
  作者简介:
  李崇琦(2000.05)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本科,社会工作,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王文晶(1999.10)山东省德州市,本科,社会工作,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魏文瑄(19990.6.)甘肃省兰州市,女,本科,社会工作,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41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