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胃肠减压临床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金铭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减压临床护理体会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胃肠减压患者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一次留置胃管成功190例,一次留置胃管成功率95%。脱落5例,拒绝置管5例。结论:胃肠减压应重视心理护理,熟练插管技术操作,细致执行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措施,明显提高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胃肠减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02-01
  持续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持续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减少术中呕吐引起窒息;防止胃肠道扩张,减轻吻合口张力;防止发生吻合口漏;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对我科200例胃肠减压患者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共有200例患者置胃肠减压,男150例,女50例,年龄30~80岁,留置时间3-10天。
  2护理措施
  2.1胃肠减压前护理措施
  2.1.1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已经造成患者身心痛苦,胃肠减压属患者较难耐受的治疗措施,向患者宣教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留置胃管胃肠减压的目的、重要性,需要留置胃管胃肠减压的大致时间,告诉患者插管胃肠减压的基本步骤,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1]。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及配合的重要性,避免出现自行拔除胃管现象。
  2.2.2准备物品:胃管的选择:选用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与组织相容性大硅胶胃管对患者刺激性小;管腔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留置时间长,选择适当的型号,负压引流器:多采用一次性,使用前检测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有无破损、漏气,压缩弹簧了解形成负压的大小,连接胃管的接头是否配套、严密。
  2.2插管护理措施:插管前先深呼吸几次,练习几次吞咽动作。必须用注射器打气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润滑胃管减少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配合患者的吞咽。通过咽腔时快速插入,并嘱患者深吸气及吞咽动作以迅速通过咽腔,确定留置胃管成功的标准,将胃管连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或用注射器向胃管注入空气,能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或将胃管末端置入水中无气体逸出,说明留置胃管成功。
  2.3胃肠减压护理措施:胃管留置成功后,压缩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连接胃管的接头。胃肠减压开始,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对策:
  2.3.1一般护理:做好口腔护理,每天测量外漏胃管长度并记录。观察患者鼻腔情况,生理盐水棉棒清理鼻腔,由于胃管在鼻咽腔刺激,局部刺激作用强经常协助患者咳痰,做深呼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感染。适量饮水,能防止口咽感染,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胃肠减压效果[1]。
  2.3.2固定胃管和负压引流器:妥善固定胃管外,还应每日更换胶布重新固定,固定时鼻翼上的油脂应擦洗干净,以免胶布潮湿,胶布黏贴不牢固。活动时负压引流器应妥善固定在前胸。负压引流器储存引流物不宜太多以免坠拉胃管形成胃管脱出。
  2.3.3保持管腔通畅:加强巡视,保持胃肠减压通畅,防止打折、受压、扭曲。食道、胃、肠道术后应先回抽,再缓力注入。如冲洗时阻力较大时应考虑有无胃管在胃内打折,可后退胃管再冲洗。
  2.3.4观察引流物: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纪录24 h引流总量。如持续引流出血性液体,提示有胃肠道出血,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并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防止休克发生。观察胃液引流量,判断引流量是否过多而影响水电解质平衡。应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输液速度,若出现电解质紊乱迹象,应与医生联系并及时纠正。
  2.3.5负压调控:维持有效负压,负压吸引力不宜过大,避免因吸力过大使胃黏膜吸附于胃管头端的小孔内至引流不畅,负压过低不能将胃内容物吸出起不到有效的胃肠减压。现在多采用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无负压指示标志凭压缩弹簧形成的负压,一般负压不会太大,如引流物过多应及时倒掉以免使负压太低。
  2.4拔管护理:术后48~72 h肠蠕动逐渐恢复、肛门有排气、无腹胀、肠鸣音恢复后,根据医嘱可拔除胃管。嘱患者屏气,先缓慢往外牵拉,当胃管前端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拔管时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拔管,要先查找原因,防止损伤食管黏膜。
  胃肠减压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做为一名外科护士应对这项操作非常熟练,护理中重视心理护理,熟练插管技术操作,细致执行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措施,会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的痊愈。
  参考文献
  [1]杨爱玲.留置胃管的心理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1,13(3):120
  [2]舒永贞.胃肠减压病人适量饮水的观察与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3,19(6):152
  [3]林春丽, 司梦.胃管胃肠减压病人的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7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