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机械基础》是机电类专业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本文依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及教学流程,通过优化教材、丰富直观性教学资源、巧设模块化实践操作项目来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该课程教学的一系列困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直观性教学;模块化实践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到“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液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其概念繁杂, 而且理论分析与实践性较强,对于中职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该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电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机械基础》教学的一系列困扰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材内容不适合
目前各校所采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多数是2001至 2006年出版的,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执行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并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不仅单调、抽象,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素质,又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
(二)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学校各方面原因,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新增资源不多,再加上原有实验设备、实验实习器材、教学教具陈旧、丢失的现象,很多实验根本开不出。这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约束, 教师想上实践课而无法开展,造成实际教学与培养目标形成了的较大反差,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基础差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偏差,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缺乏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差,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惟能力普遍较差。在《机械基础》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教学内容相当简化,教师讲授很清楚简单,但由于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加上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差、缺乏基本机械常识、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学习会感到很吃力,对一些零件的结构想象不出,就难以唤起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困乏,学生低能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老旧, 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特别是老教师,多年的教学手段、方法沿用下来,没有与日俱进,没有借助新技术(例如不使用多媒体技术)。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劲,教师授课很困乏,但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与教师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最终学生能力很低。
(五)教师实践少,“双师型”教师少
老的教师少参加外出技能实践培训,他们沿用多年前的实践经验,对现在先进技术掌握较少;年轻教师则有理论而实践经验缺乏。所以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导致在专业课教学中大面积出现 “满堂灌” 的纯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等现象。
(六)教学效果评价差
每学期问卷调查结果都是《机械基础》最不受学生欢迎,上该课的教师得到的评价几乎也是最差的。同一教师上不同的课程,其中他上《机械基础》的班级给他评价很低,而上《数控加工技术》的班级给他的评价很高。这说明《机械基础》授课内容、手段、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兴趣出现极大反差。
(七)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一系列困扰已经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教学优化原则,我们依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及教学流程,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关于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去支持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讲授理论知识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要使用直观性教学,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通过实物、模型、仿真、实际操作等直观性的演示,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模块化实践操作练习巧妙设计练习项目,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构原理的研究、甚至是机器的拆卸与安装,也可以是零件、机构的创新设计等。按项目教学法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
3.总结讲评通过项目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进一步补充巩固与矫正,有的放矢地再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指导,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践操作技能紧密联系。
三、《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优化教材
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笔者与其它中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机械基础》新教材,笔者作为副主编。首先对教材各章节次序进行优化调整。其次,压缩或删减与实际应用无关或影响不大的研究性内容与推导过程,降低理论深度和难度;增加章节习题以及实践模块训练项目;教材多用三维图代替二维图,使学生看图容易理解。更适应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丰富直观性教学资源
《机械基础》理论概念繁杂、抽象,加以学生基础偏差、缺乏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空间想象和抽象思惟能力较差。如果脱离实际,学生看不到,无法想象,就无法理解理论,无法形成技能,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就会枯燥无味,效果可见一斑。因此,准备丰富的直观性教学资源必需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准备直观性的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实验室、陈列室、实习车间现有实物和模型
例如在“键、销及其连接”教学时,充分利用陈列室的键、销、轴模型和实习厂里淘汰的废旧键、销、轴实物,将其展现于课堂,边讲理论边演示,学生看实物,理解容易。
2.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
例如在进行“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时,虽然陈列室中有铰链四杆机构的模型,但为了让学生提前对“曲柄存在的条件”有所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利用细木棒分组自制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让理论教学直观化,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让学生从制作过程中提高了实操技能。
3.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flash 、UG 、pro/E、MasterCAM 、3dmax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相互运动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 使理论教学直观化,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即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这一内容,为了形象的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方向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的工作过程,用FLASH技术制作成动画,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4.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让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的理解大有好处。
(三)巧设模块化实践操作项目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巧设模块化实践操作项目,例如机构理论结合实践项目“牛头刨床工作情况分析”;轮系传动理论结合实践项目“减速器拆装与分析”等。让学生通过项目,既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努力实现“双师型”改革 一位机械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才会受到学生青睐,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才产生爱好。所以教师不断扎实理论知识,同时要真正下厂实习,下厂参与生产装配、产品开发、工装设计等实践才能提高技能水平。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重点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之外,灵活采用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基础差的中职学生教会才是真正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经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对理论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上《机械基础》课程教师的评价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长期以来的一系列困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分析《机械基础》教学出现的困扰,探究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在教学效果上取得较好的成效。其它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和《机械基础》课程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课程理论性普遍较强,凭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让课堂教学更枯燥乏味,《机械基础》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的成效可以作为其它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0.
[2]胡家秀.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1.
[3]高恒.中职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实施[J].2009.(03).
[4]杨觉荣.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探索[J].2008.(12).
作者简介:李仁娇(1973- ),女,研究生,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机械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5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