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的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思维 兴趣气氛信心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即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教材内容当成了一种圣经,在课堂教学时千篇一律,在考试时也体现出考试范围的一种指令。近几年里,教材的灵活性体现出来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观中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每次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从何创新入手?……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呢? 一、 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材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诚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导致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一种胆识。二、 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就是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东西也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其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有什么去过多的忧心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呢。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再创造的不确定性。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教师不要想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的劳动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我在这个班的语文教学要“下岗”了。这就很好,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我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学生也要我在课堂上讲很多,那样的教师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大概真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是不确定性的。课堂气氛综合地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好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在这种气氛中的学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能平等地同他人共同安排活动,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能作为他或她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富有创造性。”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老师就会有信赖感,从而积极配合教学。另外,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克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课前演讲三分钟,然后让学生对讲稿及演讲仪态、语言进行即兴评论,这样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其次,经常展开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重点、疑点、难点,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既培养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好习惯,也提高了教学结果。再次,经常让学生自改、互评作文。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把修改作文的权力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新教法、新课堂是创新的范畴 课堂创新教学,是一种观念,指导于教学时的一种习惯,何为创新,就是不拘一格,教学内容的不拘一格,课堂结构的不拘一格,师生互动的不拘一格,只要是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健康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拘一格。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也不敢大胆质疑,不敢大胆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地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小报,办小周刊,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待他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热情地予以肯定。关于课堂结构,很多表演课做到了不拘一格,很多公开课是一种纯表演,是让人说喜不说忧的课,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诸如地域性、人文性都各有新异,这不拘一格就是一种创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思想,这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再创造的灵活性,是很多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创新的天地。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由于地域不同,其学科创新内涵不同,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教育的趋势,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快乐地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快乐和成功,进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75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