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企业中层干部的素质构成与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海

  【摘要】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深入,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呈激烈态势,对我国的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企业管理团队中重要层次的中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市场条件下是否能更好发展与前进。如何正确对待和认识企业中层干部在精细化管理中的素质构成,加强其素质培养、教育和引导,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新方法、新手段。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中层干部;素质构成;培养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正在向规模化、多元化和集团化现代企业方向迈进的今天,面临着从投资驱动到价值驱动、出口导向到内需导向、机会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型机遇和挑战。以规模领导及成本领导的企业整体发展模式也不能适应高度商品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企业管理团队中重要层次的中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还影响到公司形象和企业文化理念。这是一个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胜任的职务。它对每一个中层领导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这就是努力培养、强化和优化自己的素质构成,从而使自己能够按照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精、准、细、严”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精细化”理论下的企业中层干部素质构成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精益求精,是最佳、最优,是追求最好;准是准确,准时;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做细;严就是执行。这也是精细化管理的操作特征。旨在通过充分运用本单位(部门)的各种资源,强化协作,提高组织执行力,从而提高本单位(部门)的整体效益。它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
  2.对企业中层干部的素质要求。中层干部在企业整个组织结构当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起着承上启下、左右协调以及前线指挥员的作用。既是领导各部门员工按照公司战略规划和总体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开展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公司创造利润、实现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简单的说,企业中层干部是“执行者”、“动手者”与“指挥员”、“协调员”的综合体,其地位与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描绘:落实、执行;管理、服务;联系、沟通。
  由此,企业中层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做到精心、精湛,准确无误地领会上级领导的战略意图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证公司各项决策以及公司领导的决定能够得到及时的贯彻执行;而且要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还要加强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要做到此,企业中层干部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二是掌握管理企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三是具有执行管理能力;四是要有能够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五是具有较高的说服力与交流能力。
  二、企业中层干部素质构成在工作中的体现
  1.具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生死存亡更多地由“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所主宰。居于生产第一线的中层领导干部能更多地接触到或感受到来自市场和生产信息和资料的变化,这就要求,作为中层领导干部要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工作中独立思考,有主见、有胆识、有魄力。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性格,有强烈的自信心,敢于投身市场,敢于同强者竞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尤其要能够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管理企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2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企业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权责分明、科学管理、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企业中层干部如果是“穿新鞋走老路”势必遭到淘汰。企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是企业的内部条件和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适应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企业中层干部应加强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每一个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存在的具体问题,加上领导自身的经验积累来管理企业。
  3.具有执行管理能力。如今,在企业发展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人们谈论得越来越多的是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呢?所谓执行力就是把计划、方案、决策变成现实操作的能力,它不是单一的素质,而是多种素质、能力结合的表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除了要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公司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再好的决策必需要得到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一个好的执行人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差劲的执行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现今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作为企业中层领导,一是要正确认识与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领导的工作理念。要把正确的理念灌输给下属人员中去。否则将会出现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从而背离了领导的意图和目的。二要抓好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这个关键。抓落实是中层干部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加大管理力度,改进检查工作方法,建立有效的检查运行机制。要善于通过督促检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及时反馈决策落实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提出改进工作、促进落实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领导决策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4.具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来自各个领域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企业中层干部是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保证企业工作正常运转的中心环节。因而从此环节来实施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受外部环境、行业特征和企业自身的综合影响。就建筑行业中层干部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风险:第一是安全风险。建筑企业与普通商品生产流通企业相比,生产安全运营的成本和难度较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层建筑的增多,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而且会产生社会上的负面影响。第二是市场风险。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的经营量和市场占有率有可能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可能丧失市场主导权。现行的房地产调控与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将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而且无法保障企业后路畅通,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的持续开发和价值的最终实现。第三是质量风险。目前,建筑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上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考验。特别是随着消费需求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外采和串换资源不断增长,在质量上必须严格把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引发不良后果。第四是用工风险。《劳动法》所规定的用工制度对用工企业制约的较多,而对临时用工人员(如流动性等)制约的太少,待遇低了就会出现“用工荒”,待遇高了企业就要加大成本、降低效益。一旦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动,直接延长了企业的生产周期,给企业造成损失。
  因此,企业中层干部要结合本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开展包括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安全环保体系、应用先进信息手段、全面预算管理等在内的管理活动,进一步增强对全面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用制度规避风险,用机制控制风险,用责任降低风险,采取适应企业所处环境和管理实际的措施,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5.具有较高的说服力与交流能力。对于一个企业中层干部来说,必须充分注意工作中讲演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层领导既要协调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有时还要协调本企业与外单位的关系。协调内容一般会牵涉到人、财、物各方面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协调时既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又要充分听取协调对象的意见,做到“兼听则明”,贯彻协调工作的原则,运用协调工作的技巧,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员工的作用。所以,协调工作进行得好与差,往往是衡量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工作质量和办事能力的一项重要评估标准。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的中层干部,肚里有货,就是茶壶装饺子,有嘴倒不出,与人交流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讲演功夫涵养不够。特别是建筑行业,与人交往甚密,这就要求中层领导者的语言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鲜明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运用叙述、说明、演讲、论证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
  三、培养企业中层干部素质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习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兴趣。有人以为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只要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就行了,自己仅是个“传话筒”。认为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是上级领导的事,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时下级员工的事。这是很不正确的。殊不知管理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现象和现实是其血肉,理论是其主导。无论是工作布置、方案的确定与实施,还是过程的管理、事后的总结分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只有掌握了管理科学和专业知识,才能在具体工作中防止和克服片面化、公式化、概念化、表面化、简单化和非社会倾向。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中层干部,平时应该经常翻阅研究与管理工作关系最密切的经典著作。当然,了解其他一些相关的社会政治、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方针与政策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理论思维或不善于理论思维或不善于理论思维的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应该说是不完全的。
  2.提高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作为一名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对于影响企业、上级领导和本部门及其员工的可能因素,应有直觉,预见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收集并获得广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还可以开拓思维方法及观察的视野。特别是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要有能力去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及时把握战机,使工作更加有效。中层领导者不但要能够意识到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且还应有能力去评价自己对企业、本部门和下属员工的影响,用言传身教或已有的业绩,在上级领导层或员工中不断增加自身感染力、凝聚力,不能把信任建立在权力之上,而是靠自身的感染力来影响大家,赢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坚定员工的信念。
  3.树立公仆精神和主动精神。在“团队创造企业价值”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应该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工作关系”:被管理者依赖管理者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创造个人绩效;管理者更依赖被管理者竭诚协同工作创造团队整体绩效。现代企业认可管理者的标准不再是您个人怎样而是您领导的团队怎样。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中层管理者就应该多为下属着想,多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即为下属多提供“服务”。因此,一个真正合格的企业中层管理者,首先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为下属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而不是所谓的“领导”。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应该是一个对工作富有激情,积极主动工作者。他敢于冒着失败的危险,沿着成功的道路探索,永不退缩。
  4.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工作个性。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就是人之成为人的品格和起码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自尊、自爱、自强、勤奋、谦虚、平凡意识是保障个性发展和独善其身的个性品格。中层管理者是连接企业上层领导与员工的桥梁,工作中需要平衡好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期望。如果俨然象企业老板派出的“监工”,成天发号施令,很少考虑员工的利益和感受,或者则只考虑自己和员工的利益得失,却全然不顾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这都是不可取的。一个合格的中层领导干部,应该对企业和员工“双向”负责。通过带领团队为企业创造绩效,在创造绩效的同时合理地为员工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既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又得到下属的拥护。偏离任何一方的中层干部都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也都很难成为长期的企业中层干部(不是被企业高层“炒鱿鱼”就是被下属“炒鱿鱼”),更难创造“一年好似一年”的绩效。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应心胸开阔,具有高度的容忍力,要能容人,要允许下属比自己有水平,有能力,要为他们取得的成绩高兴,最大限度地把上级领导意图、意志和本人的工作理念转化为下级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工作中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要宽厚仁德,办事坚决果断、公正无私。
  5.锻炼一定的指挥协调能力。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处于企业中层干部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工作实际中,都要紧跟企业改革发展的大潮,将市场导向观念融入到部门工作的行为准则,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前提下不断跟进和创新。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保障企业中心工作顺利实现。因此,企业中层干部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我的指挥协调能力。努力建立起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做到高效、严谨、规范,确保本部门工作正常协调运转。高效,就是要雷厉风行,说办就办,工作节奏快,运转速度快。市场经济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场所,稍有怠慢就有可能处于被动局面,甚至被淘汰。中层干部要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
  一方面要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工作责任制,合理科学地确定内部分工、任务衔接和业务联系,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严谨,就是要认真细致,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具体执行者的中层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要时刻坚持认真细致的原则,做到不漏办不误办不错办。规范,就是要严格程序,坚持按规定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是能够建章立制的工作,都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靠制度管事管人,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考核,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和行为,从细微中体现出服务和企业文化。切实把本部门的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运转协调,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使本部门人员团结一致,顾全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不能自行其是。做到要“补台”,不“拆台”,要“补位”,不“越位”。使自己的团队形成一个关系融洽,统筹兼顾,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统一整体。
  四、结语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企业中层干部,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既要面对上级领导,又要面向下属员工,还要协调好与同级部门的关系。因而,培养具有高尚人格、丰富知识、突出技能和优良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自我的职责所在。在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应用精细化的理念和方法,工作中做到观念与方法“精益求精”、信息把握“准确及时”、执行重视“细节”、操作过程“严格控制”,这将成为企业中层干部进行有效工作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陶永进著.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15~16
  [2]陈浩著.执行力[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3:29~30
  [3]管洲.产业集群的风险与规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4]陈问安,穆庆贵.新编企业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