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蓉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他们纷纷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点发展,我国也不例外。而技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熟练灵活的计算机和信息技能对他们而言是必备的素质,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技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各学科间互相交叉与融合日益加深,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在相应地变化和发展着。从20世纪80年代高校教学开始到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技术和硬件环境方面已经不是瓶颈,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配备多媒体环境。但是,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落实,技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但是技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处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本身又很大差距。尤其有些院校,学生生源结构更是种类多,既有普通文理科高中毕业生,又有职高学生、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有成人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较大,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差距非常大。这种状况给计算机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和困难。(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问题。由于计算机基础具有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教学时数相对紧张等特点,传统的利用黑板的板书式教学已远不能满足要求。现在大部分学校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但是,一味地给学生填灌教材知识点和抽象概念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情况只是少了教师上课板书的过程,替代的是屏幕上简单的放映,教学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同时,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比较单一。导致老师上得枯燥,学生上得乏味,教学质量并不高。(3)教师的评价过程方面问题。教师的评价过程是对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一个测量与评价。目前计算机教育的评价与测量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因此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完善对策
  (1)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演示说明一下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事实说明掌握它们并不难。例如,在教授《VFP数据库应用》时,可以用一个浏览数据表的表单作为开场。首先将做好的表单直接运行给学生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按照建立的步骤一步步重新设计并生成一次。当然选择使用的建立方法一定是最简单易行的,如在表单的数据环境中直接添加学生表,表单上的控件采用直接从数据环境中拖拽生成,浏览按钮组采用事先设计好的类来生成等等。在演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都是简单直观的,且步骤简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原来我们要学的东西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恐惧心理自然而然就释怀了。除此以外,对于事例中的一些隐含操作部分,如怎样建立学生表,如何新建按钮类等,也成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良性诱因。(2)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方法要灵活,要因学生的差异、因学科的差异而异,但各种教学方法的准备、组织和应用既要严格,又要严密,避免随意性。另外,每个教师要有自己交流信息的特色。有特色的教师,有特色的教学,才有吸引力。大学老师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以下能力:第一,技巧。教师讲课精于教学技巧,各种教学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造成悬念,利用烘托、类比、设问等技巧随处可见;讲解、分析、论证、提问、讨论有条不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突发事件,能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应变能力很强,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第二,激情。教师讲课时情绪饱满,把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对学生的关心、引导、教诲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信赖之情,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潜能。激情型教学要注意不能把教学变成鼓动性的演说。第三,幽默。幽默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师讲课时行动的描绘、恰当的比喻、适度的幽默,能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智力。(3)评价方式从单一到多样化。教育评价与测量具有导向的作用,采取何种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更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评价方式从单一笔试转化到笔试、机测相结合,甚至到完全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给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学军.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