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导入点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商奇 倪斌 李胜军

  【摘要】中专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内容繁多,对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门新课,无疑是困难的,新课的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创设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就象找准一个知识切入点,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进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中职;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
  一、温故而知新
  老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讲的固有结缔组织分为哪几类?学生: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疏松结缔组织及形态特点,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复习致密结缔组织及其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导入方法是教师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复习旧知识,给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点,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进新旧知识之中的方法。
  二、病例导入法
  老师:大家有没有见过一些人患腰疼。而且不动腰不疼,一动就疼得特别厉害,有的甚至连腿也疼?学生:见过。老师:他们常见的是患有腰间盘突出病。为什么那么疼大家知道吗?学生:不知道。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躯干肌连接这一章内容,学过之后,相信大家就会了解其中的原因了。这种导入法,是教师结合观察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现象或一些病例,设计教学导入,引起学生共鸣关注的教学活动。
  三、由文学常识导入
  老师: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吗?学生:知道。老师:它代表话剧是什么?学生:茶馆。老师:《茶馆》是老舍最著名的剧作,他也成就了20世界中国最杰出话剧演员于是之。于是之从1985年起演茶馆掌柜王利发,到90年代已演出3400多场,在后期演出中,他常常惴惴不安,因为他开始遗忘台词。那时谁也不知道,他正处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大家知道这种病吗?学生:不知道。老师: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病,因为德国医生Alzhimer于1907年的发现而命名。此病患者的大脑皮质中形成大量由淀粉样溶积形成的老年斑,神经元中出现许多成团的神经原纤维。这些变性的细胞不断死亡,使得大脑皮质广泛萎缩,其中又以掌记忆功能的缺失最为严重。于是大脑作为记忆,认识思维的极其逐渐瘫软,但运动神经元,却较少累及,这样患者仍能举手抬足,成为可以活动的植物人。今天我们将要一块学习以下神经组织这一节内容,相信学过之后,我们会对这种病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导入法,是教师结合学生掌握的文学知识,引起学生共鸣与关注的教学活动。利用此法导入,要求解剖学教师应掌握一定文学知识,同时能与解剖学联系类比。
  四、诙谐的课堂导入
  老师:大家看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世界名画吗?学生:看过。老师:大家知道看与被看是相互的。那么,在你看到蒙娜丽莎时,蒙娜丽莎看到你什么?学生:不知道。看到了我的脸。看到了我在看她。老师:蒙娜丽莎看着你,她看到的只是你的上皮组织!我们这一节课一块来研究人体的上皮组织。这种教学导入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五、综合导入法
  老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消化系统能吸收营养物质,呼吸系能吸入O2和排出CO2,泌尿系统能将机体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那么,O2和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被组织利用、各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何转运到肺和肾排出体外?学生甲:???。学生乙:血液。老师:在我们身体中有一个物质运输系统,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脉管系统。这种导入法是按照教学中连贯性原则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做横向性联系,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追踪目标,有条不紊的导入新课。
  六、实践导入法
  老师:同学们两人一组,互相看一下对方的眼睛,看到黑眼球的部分了吗?学生:看到了。老师:黑眼球中间有颜色更深的圆孔,它就是瞳孔。现在大家拿起实验台上的手电筒,打开光源,先看一下对方瞳孔的大小,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瞳孔,观察一下瞳孔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甲:好奇怪,变小了。学生乙:是的,变小了。老师: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当光强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当光弱或看远物时,瞳孔扩大。该导入法是教师以组织学生实践的形式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振文.关于解剖教学中新课导入的几点体会[J].解剖学研究.2001,23(2):145~146
  [2]梁红英.浅议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解剖学杂志.2006(3):395~397
  [3]卢秀真.病例分析法在中专护理解剖教学应用效果分析.解剖学研究.2008,30(4):313~315
  [4]张春华.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解剖科学进展.2010,16(1):9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8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