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海霞

  【摘要】 立足于现有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国际化 竞争激烈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的比重偏低。目前我国成长型中小企业比重偏低,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全部中小企业中,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比重只有30.42%。(2)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并不强。根据GEP评估法,把成长性大于0.4的中小企业均称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如果进一步细分,把成长性分为高成长性(成长性大于0.8)、渐进成长性(成长性介于0.6和0.8之间),可发现,我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主要是缓慢成长性的企业。在成长型企业中,真正具有高成长性渐近能力的企业不足3.32%,96.84%的企业集中在“缓慢成长”档次内,有近九成的企业距离“基本不具有成长性”仅一步之遥。(3)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区结构严重不合理是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另外一主要问题。如前所述,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的比重非常低。特别指出的是,列入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诲、宁夏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的比重很低,这对于即将大规模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非常不利。(4)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以前我国中小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产权模糊和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所有制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已很低,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已成为中小企业的主体。但目前我国的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仍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5)外部政策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的政策。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中小企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就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
  二、我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对策分析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创造加速企业国际化的宏观环境。(1)尽快建立必要的国家宏观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规划,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我国企业境外的跨国经营活动,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消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盲目轻率的现象。(2)进一步完善外贸、金融、税收体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外贸经营权,改革企业的投融资方式,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允许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在海外集资,金融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担保。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结汇、售汇制,在外汇使用、资金调出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灵活性,给予跨国经营企业税收优惠。(3)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涉外投资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我国目前的涉外经贸法还不健全,“对外投资法”等相关法律仍没有制订出来。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微观基础。(1)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现有的企业有不少停留在出口创汇的一般外向型企业水平上,企业国际化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把企业由内向型或简单的出口创汇型向国际经营型、跨国投资型转变。(2)改革企业的组织机构,完善公司体制。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企业组织管理制度,形成集权适度、分权合理、责权一致、分级负责、充分调动各级组织积极性的精干、高效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3)加快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改进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适合企业特点的分配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并使社会保险职能逐步社会化。(4)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组建新型的企业集团,形成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主力军。要实现中国企业国际化,首先必须使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以此带动我国企业全面走向世界。
  3.合理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目的,科学选择跨国投资区位。企业跨国经营的具体目的有:降低成本、越过关税壁垒、利用资源、保护国内环境、开发国际市场、推动出口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具体目的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选择适宜跨国投资区位的标准是:能避免或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绕开贸易壁垒,带动国内产品出口,获取最佳投资效益。
  目前我国企业应采取多元化投资区位策略。(1)以亚洲为依托,逐步向多极化、多层次发展。亚洲地区资源富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而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利于我国中间适用技术的转移。(2)大力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有着传统的良好关系,在技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向这些国家投资,可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动力、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扩大出口创汇。(3)多方式发展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可达到扬长补短、互通有无,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源和人才,开拓新市场,绕过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力的目的。(4)应密切注意一些正在发展中的“热点”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东盟各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非洲诸国和加勒比海盆地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及时了解情况,通报信息,制定政策,引导调整投资重点,保证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及时、科学、有效。
  4.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跨国经营策略。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宜走西方国家大规模、高标准、资本密集的路子,应以规模适中、灵活多样、具有相对优势的适用技术参与国际竞争。为此宜采取以下经营策略:(1)跨国经营组织形式应以发展专业性公司为重点,以中外合资形式为主。专业性公司易于操作,对经营管理技术要求较低,有利于逐步积累经验,培训人才;采取合资形式,可减少投资风险,调动合资双方的积极性,使投资效益有保证。(2)跨国经营规模目前应以中小规模为宜。中小规模跨国经营所需资金较少,经营管理灵活,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适应性强,而且政治风险小,又适应我国目前资金现状。(3)跨国经营的重点应考虑能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原料或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项目。(4)从低技术产业起步,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国有许多企业拥有小规模、多功能和劳动密集型的适用技术,十分适合与我国条件相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早把这些技术转移到他国,则可充分实现其价值。(5)注意应用引进技术来进行对外投资,实行引进技术的再输出。国际经验表明,对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后再进行合理性组合和适用性改良,再通过子公司移植他乡,这种“二传手”战术是十分经济、有效的。
  5.积极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建立通畅的跨国经营信息系统。人才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信息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基础。国际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信息的竞争。企业国际经营,不仅需要技术、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好、业务过硬、年富力强、身体健康、有战略眼光、熟悉现代管理理论的经营人才,我国目前在这两方面都需改进。因此,要注重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建立必要的跨国经营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国内现有的高校和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在目前国内缺乏跨国经营人才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不足。要采取措施,增强信息观念,完善现有的信息中心,建立联结国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改善信息处理和交流工具,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建立国内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包婧.高新产品出口影响工业品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11):12~13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2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