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延平 戴聚坤 王苏琴

  【摘要】 近年来,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或由爷爷奶奶照顾,或由亲戚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乏,这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文章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就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 健康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直接抚养教育的儿童。根据对江西省乐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农村在校学生的41%,有的班级留守儿童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率达到60%,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仍呈上升趋势。我国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在政策上给了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还有不理想的地方。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1)在心理上表现出自卑、孤僻等现象。调查结果显示,57.45%的留守儿童偶尔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谈心,6.38%的留守儿童从来不与别人谈心,甚至有5.32%的留守儿童从没想过与他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表现出自卑、胆怯、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2)应试教育的阴影比较明显。当问及农村留守儿童最快乐的事情时,51%的孩子认为,考试得高分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19%的孩子认为,和朋友在一起玩时是最快乐的事情;出人意料的是,只有18%的人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时刻是最快乐的时刻。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上学习的压力,使得焦虑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3)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同龄儿童存在依赖心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受不到父母的保护与关心,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确是多方面的。在调查中得出,57.45%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大部分人是可信的,但仍有42.55%的人认为大部分是不可信的。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遇到问题也只能求助于同伴,在心理各方面又比较依赖同伴。(4)自我保护心理和意识不强,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调查中发现,当留守儿童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有39.78%的人会选择忍让,只有35.48%的人会和欺负自己的人协商解决,24.74%的人找自己的监护人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孩子受到欺负后只能忍气吞声,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导致留守儿童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坏境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访的孩子们,这种消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降低。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农村中小学周围存在许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难于抵挡的诱惑。同时,电视和媒体中充斥着种种暴力和血腥镜头很容易影响到缺乏判断能力和防范能力的孩子们。(2)人类天生的依附感,又使缺乏辨别能力的留守儿童在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错误道路。由于父母外出,其他监护人管束又趋于形式,一些学生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孩子迷上打电子游戏、上网、赌博,再加上网络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泛滥,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才成长的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心理发育。(1)留守儿童心理压力在学校得不到释怀。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在各种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2)留守儿童在学校缺乏心理教育。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三)家庭方面
  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1)家庭教育缺失造成行为偏差。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2)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的缺失,使得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完整的爱;父母的缺位可能导致无效的文化传递,无效的文化传(下转第172页)(上接第53页)递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社会与政府方面
  社会风气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社会环境。(1)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在农村的普及与宣传力度。通过在农村宣传,普遍增强农村群众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使心理学真正早日走进人们的生活。(2)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必须尽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种制度,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二)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课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多渠道、全方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坚持教育预防与咨询治疗并重。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指导,矫正训练,增强其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3)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三)家庭方面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父母担任着第一任教师。因此,留守儿童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1)留守儿童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李中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其对策[J].德育与心理期刊.20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9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