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宏 王 琳

  【摘要】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以及实践技能教学难以及时跟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认为建立专业师资培养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并对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探索性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师资队伍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全行业发展都处于低谷,唯独电子商务却发展迅猛。艾瑞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前后的变化中,67%的企业认为合作伙伴增多,业务渠道更宽;58%的企业客户增多、销售额增加;56%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关调研显示:65%的线上中小企业有信心和能力渡过经济难关,而线下企业拥有相同表态的还不足10%,即使金融危机使企业经营困难,但中小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贸易活跃。
  在未来一两年内,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还将保持着20%左右增长速度。除阿里巴巴去年提供的5200个就业机会外,淘宝也创造了58万个就业机会,并间接带动物流、其他社会服务方创造了285万就业岗位,在上海每新增10个就业,就有一个来自淘宝。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电子商务专业低就业率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高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一、专业师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系真正具有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十分稀缺,普遍不具有电子商务的实践经历,尤其是缺乏电子商务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在我系教师的构成队伍中,拥有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不足30%。更为严重的是,我系专业教师队伍的来源非常单一,70%来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系教师的比例结构不合理,在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来源比例和职称结构上均不合理。这一现象不属个案,在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队伍中,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
  在2001年电子商务专业创立初期,现有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这些教师从事了多年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作,但他们多数是由经济类、管理类和计算机类专业转行而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培训,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难以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指导,采取的大都是一些简单的数量拼凑的方法,常常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近些年,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也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这批教师理论知识系统扎实,创新意识强,工作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快地与学生沟通,建立认知共识区域,并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实践型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
  标的执行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没有电子商务行业工作经验也是导致此类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专业对实践型师资队伍的要求
  
  首先,是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讲课生动活泼,举一反三,为学生就业后扩展专业打下基础,并且为自身的知识更新和学术思想的开拓创造条件。
  其次,要求较高的教学能力。面对90年代后期出生的学生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突飞猛进的现状,教师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要求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备良好的知识传导能力和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教学策略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
  最后,要求教师有同行业的实践经验或经历,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沟通渠道,具备善于实践并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相关行业或技能的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所从事的行业,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与岗位零距离。
  
  三、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1.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和滚动式管理。外聘企业人员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可以弥补学校专业实践型师资的不足,优化结构,促进本校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新增教师准入标准。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兼职教师,长期从事电子商务实践工作,拥有娴熟的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和广泛的行业背景知识,熟悉所从事行业的产品信息、市场动态、企业运作和发展趋势,了解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他们多年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可以组织安排或协助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相关部门、现场进行观摩实习。
  但是,这部分教师多为企业商务方面的精英,工作繁忙,难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日常教学工作,通过以讲座和实习指导的方式参与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校内校外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组成灵活的教学小组,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开放式教学,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避免了教育、教学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
  2.加强教师教学研究,缩短教师之间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差距。积极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与学术大师和专家建立学术联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绩效和教学研究理论水平。有些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一些教师对新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以前水平,这些知识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急需要解决,在校教师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与相关企业合作,整理撰写相关资料和书籍,解决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知识老化的问题。在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教学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3.建立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投入中,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但也是弱势专业,和工科类传统专业相比较,在专业教学上实验实训设备短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投入十分有限。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的机房紧张,文献资料有限,教师很少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请人进来的经济能力。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这个专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愿在这个看上去毫无前途的专业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导致有关专业教师对专业和学科前沿信息的漠不关心,电子商务专业的科研也几乎成为空白。学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扶持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激励教师努力学习新知识,改变现有的教科研现状,摸索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只有当教师对专业前景改观了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就业。
  4.建立培训机制
  一是实行校内培训,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组织老带新的模式,新老教师结对,要求新教师在两年内在课堂教学、学生导师工作、实习教学管理、教学科研等四方面向老教师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组织电子商务理论知识扎实、实训操作技能良好、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没有实践教学背景的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使之掌握基础知识和核心操作技能;最后,组织教师参加现代化教学技术培训,鼓励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和教学软件制作方法,以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完成教学任务。在一段时间内老教师集中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培养,使青年教师尽快达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要求,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选聘的教师导师为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业务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效果优秀,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
  二是实行校外培训。首先,让教师“顶岗”学习,为了避免因专业教师顶岗锻炼而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分别是轮流脱产顶岗锻炼和假期“顶岗”学习。每个学期送一位电子商务专业专任教师脱产顶岗锻炼,联系校企合作单位,工资薪酬由学校承担,让教师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顶岗”工作中去。在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费用外,对利用寒暑假到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学习的老师予以相应的奖励,保证教师到企业工作期间的收入不低于正常教学期间收入。每年定期选送优秀专业教师到有关院校和企业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办法以及专业教师参加企事业单位专业实践的办法,通过到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增强“双师型”素质。
  5.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适时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包括教研活动、专家讲座、专题报告和学术论坛等,以加强教师的文化建设,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意志力及情绪反应等。让教师认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前景方向,为实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目标共同努力奋斗。
  在2008年国务院40000亿元投资计划出炉后,支持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新方向之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契机也引发了我们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从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的建议在今后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和验证,这需要院系领导的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此项课题的结束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开始,会一如既往的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参考文献
  [1]方玲玉,彭干梓.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杨丽.天津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培养模式.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3]王茜,班娅萌.对新时期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J].科技信息.2008(22):80
  
  注:本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JG-07-4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