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29天到29年:看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见伟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设计,北京奥运会的17天加上残奥会的12天正好是29天,与29届奥运会对应。那激情的2g天虽已过去很久,曾经的设计思考却还值得回味,北京奥运的设计实践对我们未来的29年有什么样的意义?
  奥运中心区总用地约315hm2,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国家科技馆均坐落其中。鉴于项目规模庞大、内容丰富,我们在思考夜景照明规划时,先将其分为四个体系,就像是拼图,分别详规然后再组合在一起。第一个是金色夜间中轴体系;第二个是以“鸟巢”为核心的绿色生态型景观体系;第三是以“水立方”和龙型水系为核心的蓝色水体系,第四是以下沉花园七个院子为核心的红色中国文化体系。
  夜景照明规划实践的关键是确立中心区主要建筑和景观元素间的亮度或照度关系。经过多次由各项目业主和设计师参加的协调会和分项沟通,各方均以超出我们预料的配合态度积极合作。我们今天看到的实景基本反应了规划的目标,真是难能可贵,这也许是奥运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吧。这一成果对奥运中心区的夜间运营成本控制,夜景效果的整体和谐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这项成功的绿色奥运实践对全社会的节能环保事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这里不能不提到我们的两次悉尼奥运考察之行。
  第一次是在中国刚拿下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后不久去的,那时关注的都是些建筑和景观上的特别亮点,如悉尼奥运中心区的太阳能灯塔、志愿者纪念柱群等。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已经接手奥运中心区夜景照明规划设计一段时间了,应该是为29天而充满激情创意的阶段吧。这时候重游悉尼,竟然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体会更多的是好戏落幕后的失落。行走在曾经的世纪焦点,原来的亮点好像只能催生一种强烈的遗迹感。反而是原来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对我们产生了很大触动,如射击馆里用澳大利亚土著人废弃木屋的板条做成的防弹墙,真是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很好体现,而且看上去很美。成本控制成为其场馆赛后运营成败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次悉尼之行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这时开始反思我们的定位,也因此确定了设计方向。奥运中心区的夜景照明设计不仅要为这短短的29天服务,为世界展示一个现代的,复兴的、热情好客的中国;更要能为其后29年人们的生活服务,为其注入持久的具有生命力的价值。
  这样的思考所获得的东西可能比设计本身更加重要。后来的选择取舍仍旧很艰难,但我们内心知道要坚持什么。
  本届奥运会,LED无疑是新兴照明技术最大的赢家,也给照明设计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投光灯为主的夜景照明技术,主要是表现建筑本身的特点,艺术主体还是建筑师的作品。而LED的出现,逐渐打破了这种表现模式,灯光本身具有越来越强的艺术主体性,如果照明设计者的艺术修养不够,就会出现常见的颜色泛滥、无意义的变化。
  而未来艺术家的参与会让城市的夜景注入新的生命力。像这次数字北京大厦邀请前蔡国强工作室的艺术家马文女士参与夜景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这次成功背后的意义更为巨大。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未来会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她本身的经营就将是一门艺术。灯光在商业展示、品牌策划方面的先天优势也必定会成为中心区未来发展的主角之一。相信在29天后的29年里,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会以更崭新更有活力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且不断变化,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
  作者:郑见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灯光工作室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
  会专业会员
  摄影:傅兴博,职业摄影师
  郑见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灯光工作室:国际照明设计师协
  会专业会员
  收稿日期,2010年1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