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奥运会:体育建筑的新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 方

  北京奥运会大规模建造的体育场馆在奥运会前全部竣工,并在8~9月接受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使用检验。这些场馆的如期竣工使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参与方避免了在雅典所面临的困难。5年提升城市品质的艰苦建设,16天激情四射的赛场。在体育精神所引导的大众狂欢背后,认真的阅读曾经的规划、建筑设计所定义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以及这些场所对于赛时和赛后的广泛考虑,可以对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城市价值、环境价值进行更多的探讨。
  北京市为2008年奥运会建设共计31个比赛场馆,包括新建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12个、临时场馆8个,这些场馆将在2008年初全面竣工:场馆周边及配套的环境改善和整治工程也覆盖了广阔的区域。以当代的设计和建造理念为核心,这些工程,尤其是新建的体育建筑,展现了当代世界设计技术、环境技术和建造技术的最高水准,即将塑造形成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在2008年展现一个辉煌的奥运之城。这些大规模的建造活动,不仅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从规划和单体建筑层面,同时加入了更多赛后的考虑。新建的体育建筑,将形成崭新的公共设施综合体,而远远超出通常体育场馆的意义。核心的价值在于改善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大型公共设施,使未来的公共生活更为丰富多彩,向全世界展示和建立北京市开放多元的新形象,在和谐的城市生活和可持续的环境发展方面树立典范。
  
  从体育场馆到公共活动中心
   
  悉尼2000年奥运会完善了奥运会赛后运营的理念。奥林匹克公园占地760ha,包括悉尼最大的城市公园、沼泽湿地游览区以及著名的体育场和水上运动中心。这一成功的规划使城市落后地区得到再生和可持续发展。建造这个中心的目标不仅包含体育场馆和场馆周边的体育设施,在规划伊始,就设立了“根据赛后需求而规划”的目标。周边地区因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造而恢复了活力。奥林匹克大道在奥运会时集中了上百万人次的活动。场馆本身包括了永久场馆和临时场馆。
  雅典奥运会结束后,希腊在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动作迟缓,各场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基本仍处于尘封之中;既没有开始商业化运作,也没有开始社会化利用,这与规划初期缺乏缜密的考虑有关。赛时短暂的辉煌没有顺利地为城市和市民生活带来新的价值。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是以“从城市到自然的轴线”展开。古老的城市中轴线在当代得到新的发展。在历届“奥林匹克大道”的规划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轴线广场第一次将奥运会的核心场所与城市的主轴结合在一起。这一宏伟的计划在奥运会时可以保证数百万人次的集中和活动,而赛后为市民所提供的巨大的公共空间将孕育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奥运会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将为中轴线北端的发展提供一个永远的记忆。
  中轴线地下空间围绕地铁和地下交通环线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例如正在建设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下商业。沿北辰西路、北辰东路计划的高层街区使体育场馆群落与商业,社区发展紧密地维系在中轴线两侧。这一计划将使未来这一区域充满了多样性的机会,从而保持这一区域的长久的活力。奥林匹克公园地下交通环线连接大多数地块,为未来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体育场馆本身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体育竞技和观演活动。尽管最终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五棵松体育馆的设计任务书明确地显示了一个体育和商业综合体的设想。这一前瞻性的计划更多的把体育馆定义为一个大型商业设施的节点之一,如同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面必然具备的核心商店,或者类似综合电影院等大型活动节点。因为此类活动的存在,才会使大型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可以长期吸引大量的人流。
  “水立方”的计划模式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游泳馆,而是一个有关水的体育娱乐综合体,蕴含了一个类似于水主题乐园的空间框架。奥林匹克比赛大厅在奥运会时提供17000个座位:而赛后在拆除11000个临时座椅之后,将形成七个基本运营区域。高度开放性的商业街(Galleria)将成为各个区域的空间组织核心。南小楼的地下1~2层均为开放空间。如果比喻为一个迪士尼一样的主题乐园,这一区域就可以类比为园前区的部分,正如同每一个迪士尼乐园在刚入园时的“小镇”或者“商业中心”。由此可以通往各个泳池大厅、富有动感魅力的戏水乐园。所有水池的空间,包括奥林匹克比赛大厅,热身池大厅和计划的冰场(多功能厅)都围绕商业街展开。比赛功能在日常状态下被弱化,直至新的比赛进行时再度转换成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体育馆。南商业街的线性空间北侧是4层的商业服务综合体,南侧通过透明的ETFE内墙,可以看到阳光灿烂的戏水活动,尤其是上下运行的水滑梯等设施。由此,南商业街将保持对于公众和城市的高度开放性,并因这种独一无二的景观成为一个全新的“场所”。
  
  媒体时代的城市印象与新地标
  
  大型赛事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广场、重要建筑物的活力将透过电视屏幕传播到全世界。每届奥运会期间以及赛后会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广场,“鸟巢”、“水立方”、森林公园在2008年将清晰而完整地展现新北京的魅力。在紫禁城、颐和园和胡同所定义的传统城市之外。奥运会对于中轴线的新发展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增添了面向未来的开放性面貌。更多的人将被这个城市的魅力所打动,更愿意了解它,热爱它。建筑意象和“事件”的结合可以形成公众的长远记忆。
  对于公众和市民来说,“鸟巢”,“水立方”已经明确地成为一系列的地标,并重新定义了周边地区。在市民心目中,尚未建成的鸟巢、水立方、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北中轴的新地标。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去水立方”已经成为一个清晰的地点指向。这些地点也已经频繁地出现于周边数公里范围的房地产项目广告中。
  场馆本身单纯而明晰的体积和高度识别性的表面提供了最易于传播的形象。“水立方纹样”和“鸟巢纹样“可以非常容易地转换为平面传媒的素材,并传递到场馆衍生产品上,例如标志、礼品和工艺等等。
  
  体育的国际标准
  
  新的场馆建设致力于将体育的观念和工艺标准提升到当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公众对于“体育”的观念将更多地渗透“奥林匹克精神”。以金牌导向的“举国体育体制”将逐渐被大众健身等观念所替代。奥运会的目标不再以一种展示辉煌成就的急切心态来定义。对体育的热爱逐渐渗透到公共生活的深层,并成为和谐社会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观念的进步是奥运会和新的体育设施带给我们的重要的价值观的提升。
  为城市居民提供高水准的体育设施是体育场馆计划的核心内容。奥运会所涉及的项目众多,而每一项的规划,设施标准在不断地更新。各场馆的场地,设施建设在我国体育训练和竞赛的经验之外,更以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严格标准为依据。由此而为市民提供一批最高水准的体育设施。在奥运会以后,市民可以在社区附近,亲身享受这些

设施。新建、改建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不仅在数量和分布上更趋于社区化,在质量上亦有重要的改进和提高。
  这些场馆涉及到场地自身的技术标准以及照明灯光、场地风环境、热环境等方方面面。同时也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展。水立方的跳水跳台布置综合了国际泳联、中国泳联,中国跳水队专业的意见。网球中心场地和灯光的设计细节则遵照国际网联的要求实施。每一场馆的体育工艺均经过严格的审查,将确保实现当今国际最新标准的场地和竞技、训练条件。同时,这些标准的引用,对于提升其他赛事如全运会等的工艺标准,也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
  
  可持续的设计与环境观
  
  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型公共建筑对于环境的影响是空前的。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和建造技术的进步,建筑容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尺度。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空间环境和物理环境都在产生巨大的变化。大型体育场馆普遍使用大量能源去实现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建筑师需要正视这种巨大的影响,并采取更加积极的能源和资源使用策略实现绿色特征的建筑,不仅能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并能提供一个洁净、安全及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体育建筑因为规模和投资巨大,蕴含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机会,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设计,并且要能够与社会、生态、文化等保持协调的发展步伐。建筑的形状、排列、座向和高度,利用地形、自然风、自然光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基地和当地环境所存在的约束条件,从而实现既舒适又可和谐发展的建筑环境。
  “水立方”是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建筑。从建筑物理的角度来看是建成一个轻质、保温的立方体,就像一个暖房,由此实现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因为建筑内充满了水体,水的热容较大,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而在晚上释放出来。建筑立面需要使夏季的辐射负荷减到最小,在冬季获得足够的太阳辐射热。这样太阳能可作为内部游泳池的辅助热源。幕墙系统在夏季可以利用空腔通风带走热量,实现设计希望的可变遮阳。自然通风的方案与构造措施,为建筑物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进行降温,减少夏季空调运行时间与能耗提供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水立方”的建筑尺寸达到177m×177m。如此大规模的室内空间需要尽可能的利用自然光照明,以节省电力。半透明的外立面建筑材料通过控制性的透过自然光,以减少场馆在白天对于人工照明的需要。依靠内外层不同部位气枕的镀点密度组合,调整不同区域的自然光采光状态。建筑师设定室内期望的自然光效果,而工程师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室内的照度分布。这种分析还包含了有关视觉舒适性的内容。在比赛大厅和多功能厅等部分,室内大体上是漫射光环境:在戏水大厅这样的区域,可以出现一定的直射阳光,来增强水上活动的乐趣,同时增加室内外的视觉联系。当然,这项研究也同时考虑了泳池的特殊问题,例如反射光是否会影响救生员的视线。使用镀点的技术手段经过多阶段的视觉测试,以寻求合理的颜色和镀点密度,既能达到期望的室内自然光效果,又能够和设想的建筑表情吻合。
  网球中心区域内污水全部收集,采用膜生物处理工艺,处理后回收利用,达到零排放。中心赛场的自然通风策略为网球室外比赛场地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新风取自赛场看台下穿孔板幕墙,由风机经座椅下土建风道送至场地的通廊,从场地顶部自然排出,从而为竞赛区形成通风循环通路,缓解场地的过热现象。
  
  建造技术与工业体系的进步
  
  这些场馆普遍的中外合作设计凝聚了中外建筑师、工程师各自的技术结晶。我们有机会把全世界适用的工程技术,无论中外,集中应用于这些体育设施之中。这些技术包括各大型场馆所采纳的基于防火工程学的性能化消防等策略。“水立方”在设计过程中使用了数十种新发展的工程技术软件进行结构、室内环境的模拟,以确保设计工况的实现。
  这种开放性态度造就了一系列工程技术奇迹。只有奥运会的建设契机,才产生了这种机遇,从而集中当代最高水准的设计、施工技术,最终形成服务于公众的大量综合设施,并成为北京面向未来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建设中的大型场馆推动了建造技术和建材工业体系的进步。“鸟巢”和“水立方”的科研解决了大量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难题。例如“鸟巢”厚钢板的焊接技术,“水立方”钢结构的空间定位技术等。
  新材料的使用促成了相关制造和安装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例如ETFE幕墙相关的技术规程、验收标准等促进了旧有标准的更新和发展。
  
  临时场馆的建造策略
  
  根据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赛后的需要及奥运会传统,北京奥运会规划建造8个临时场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场、射箭场、朝阳公园沙滩排球赛场等项目。临时场馆的计划首先是对城市用地性质的重新定义。奥林匹克公园曲棍球场、射箭场位于森林公园西侧,在赛后将大部分拆除,从而恢复为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实现永久规划的用地性质。曲棍球场分为A、B两个场地,分别设有12000和5000个观众席位,沙滩排球赛场设有12000个席位。鉴于这些项目在北京的普及程度较低,以及高度专业化的场地和设施,如果全部建造为永久场馆,赛后将面临巨大的经营和维护压力。持续不断的运营费用和维护投入将远超过建造成本。
  临时场馆的建造策略经由各方的努力而逐步确定。曲棍球场、射箭场、沙排赛场结构主体均采用了7度抗震设防,而非北京地区永久建筑采用的8度设防;由此,结构主体用钢量减少,基础形式简化,达到经济节约的目的。临时场馆的建材选择既要符合功能使用,又要易于拆除并回收利用,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从而增加环境压力。围护结构均采用了彩钢岩棉夹心板材。机电设备系统均采用简易可重复利用的系统,例如分体式空调等。消防系统在确保防火安全的前提下,也进行了简化,钢结构不做防火涂料,不设自动喷淋等系统,而仅采用消火栓和应急广播等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0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