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阳黄\阴黄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阳黄、阴黄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方法 对照组予护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生长、对症支持等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阳黄证以茵陈蒿汤为主,阴黄证以茵陈术附汤为主。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阳黄、阴黄证的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阳黄;阴黄;辨证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之一,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治疗棘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的范畴,分为阳黄和阴黄证。我们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阳黄、阴黄证的辨证治疗,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2例患者均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符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黄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有关黄疸的诊断标准。治疗组38例,男36例,女2例;年龄16~75岁,平均(42.53±7.86)岁;病程平均(9.83±2.53)个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10例,中期23例,晚期5例。对照组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15~76岁,平均(44.56±7.59)岁,病程平均(8.62±2.30)个月;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11例,中期17例,晚期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卧床休息、护肝降酶退黄(给予5%葡萄糖液250 ml加思美泰1.0静脉滴注,1次/d;5%葡萄糖液250 ml加甘利欣30 ml、门冬氨酸钾镁20 ml、维生素C 2.0、维生素K 120 mg静脉滴注,1次/d)、促进肝细胞再生、对症支持治疗(白蛋白、新鲜血浆)等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阳黄证患者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方用茵陈蒿汤:茵陈30 g、生大黄10 g、栀子10 g、柴胡10 g、赤芍10 g、郁金10 g、木香10 g、茯苓15 g、白术10 g,甘草6 g。阴黄证患者以温化寒湿为主,予茵陈术附汤:茵陈30 g、白术10 g、制附子10 g、柴胡10 g、赤芍10 g、郁金10 g、木香10 g、茯苓15 g、甘草6 g。1剂/d,水煎取汁200~300 ml,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皮肤、巩膜黄染、口苦、乏力、纳差、腹胀、恶心)改善情况,肝功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实施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虽未完全消失但有明显好转,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下降至171.0 μmol/L以下,PTA升至40% 以上;无效:症状无好转,TBIL下降不明显或上升,PTA无明显变化,或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转院、自动出院。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医治疗黄疸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类证治裁.黄疸》曰:“阳黄多胃腑湿热熏蒸,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清.何书田《医学妙缔》:“阴黄者,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蕴于皮肤,黄如熏,其色晦,阴主晦,治在脾”。对于黄疸的治疗,阳黄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正治法,茵陈蒿汤为经典之方,张仲景《伤寒论》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阴黄则以温化寒湿为主。《伤寒论》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后世根据“于寒湿中求之”的治疗大法,方用茵陈术附汤。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炎的患者大多数都有肝气郁结的表现,所以无论阳黄证还是阴黄证,均应注意疏肝,故加用柴胡、赤芍;郁金利胆退黄,木香和胃降逆止呕;“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最易克脾土,所以肝炎患者要时时顾护脾胃功能,故用茯苓、白术健脾胃;张仲景《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治疗黄疸,还应注意使“黄疸”有出路,方中茯苓、白术还有利湿退黄,使“黄”从小便排出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阳黄、阴黄证的辨证治疗,能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药新药治疗黄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18-121.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9-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7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