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健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异常严峻。战胜当前这场几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需要能够稳住阵脚的短期对策,还应当努力解决一系列中长期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于外贸形势的分析必须客观和全面,应对金融危机要有中长期打算。
一、国际贸易环境异常严峻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存在很大变数。由美国房地产“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居民消费持续下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亦不能幸免。一些大的资源输出国受到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的重创,经济开始显现衰退迹象。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济也都面临巨大困难。国际货币基金已于1月下旬再次下调了对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根据其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低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2%,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增长3%。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12月份发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从2008年的2.5%降至1.0%。
世界贸易受损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经济。由于信心遭受严重打击,需求萎缩,汇率动荡,国际货物贸易量正在迅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和行为在一些地区又蠢蠢欲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的难度增加。世界银行12月发表的《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2.1%,这将是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尽管各主要经济体政府为稳定金融环境迅速做出了反应,并纷纷采取措施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回升,但是这种努力目前还不足以真正稳定人们的信心。正如国际货币基金在公布经济预测时所指出的,“在金融市场机能得到恢复、信贷市场障碍被扫清之前,持续的经济复苏是不可能实现的。”美、欧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没有见底,金融机构问题还在进一步暴露过程中。有分析人士预计,下半年美国还有可能出现类似“次贷”的“次级债”以及更多银行倒闭问题。现在还不能排除美、欧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蔓延,经济衰退时间拉长,甚至拖累全球经济走向更大范围衰退的可能性。我们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一定要有中长期打算。
二、全球需求结构正面临变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从表象上看是国际金融系统监管出现了严重问题,是经济过度虚拟化造成的信用危机,而深层背景则是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尤其是美国人长期寅吃卯粮,消费高于产出,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临界点上。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一直保持在5%~6%的高位上。2008年美国财政赤字超过GDP的5%。相当多的美国人实际上是靠借新债还旧债生活。因此,当前这场危机又是全球经济失衡引发的危机。
尽管我们批评把金融危机原因归结为中国消费率过低的说法,但是却必须承认,全球经济失衡呈现在债权国(中国在其中名列前茅)一方,的确是长期的储蓄过剩,产出高于消费,内需跟不上产出的增长。这就像由两块拼版组成的一张拼图:美国这一块是长期以来币值高估、低储蓄、高消费、高赤字和高负债,而中国等债权国这一块是币值低估、高储蓄、低消费、高顺差和高对外净资产。2007年底,我国对外净资产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约30%。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超过了8%。在一定时期,中美之间实际形成了一种互利的安排。这种安排强化了我们的低成本优势,推动了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但是,币值相对低估也抑制了我国内需和非贸易部门的成长。长时期看,这种失衡不仅难以持续,而且造成我国作为债权国对外净资产的缩水,以及在国民福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损失。
金融危机将带来强制性的调整。美国要重建美元的信用,就必须抑制过度消费,提高储蓄率,扩大出口,减少贸易逆差。相对应的,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则需要扩大消费,增加进口,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从全球看,由于美国的需求滑坡,在一定时期中由美国吸收以及拉动的出口量(估计目前应占全球出口量50%以上)将下降或放慢增长。而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需求的增长短期内又难以填补美国需求滑坡造成的缺口。因此,很大可能是,全球贸易将像全球经济一样进入战后一段低迷时期。这段时期也将是全球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时期,美国最终需求的份额将下降,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将上升。与此相伴,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一部分原来主要面向发达市场的、高能耗和高物耗的过剩出口产能将被淘汰。
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必须适应这一调整和变化。在一定时期中,经济增长不能不减少对外需,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度依赖。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考验。
三、近几年外贸政策调整得大于失
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汇率机制和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调整。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和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地浮动,主要呈现了升值走势。同时,国家大范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能耗物耗和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出口加以抑制。总体上看,这些调整的效果是积极和健康的。
首先,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进出口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协调增长。出口增长速度略有放慢,但是仍然达到20%以上。同时,进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贸易顺差急剧增长的势头得以扭转。
第二,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表现出更加优化的趋势。一般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增加;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慢,比重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下降。
第三,对外贸易的地区发展趋于平衡。在东部地区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加快,增速超过了东部,在全国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第四,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出口连续几年强劲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上升,美国等发达市场比重有所下降。
第五,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07年以来,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国家较大范围降低或取消“两高一资”商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出口退税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仍然呈现了不断上扬的态势。
第六,出口增长适度放缓和顺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缓解了前一时期国内的经济过热压力、通货膨胀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总体上看,近几年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是给了国内出口企业一个较大压力,促使他们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同时也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这样做的结果,使进出口发展更加协调,提高了应对风云突变的能力,也为保持外贸持续增长预留了政策调控的空间。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调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我们会更加措手不及,倒闭企业和失业工人会更多,出口产业和国民经济所受的冲击将更大。
四、进出口短期走弱不足为奇
自2002年起,中国商品进出口连续七年高速增长。2008年1至10月以美元统计的出口增长仍然高达21.9%,进口增长高达27.6%。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10月份广交会到会客商数量和进出口成交金额已经明显萎缩。11月和12月份当月进出口金额更是转为下降,逆转之快超乎寻常。其中出口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和2.8%,进口分别下降了17.9%和21.3%。进出口之所以一下子由升转降,主要原因是在此之前国际市场价格一直在上涨,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进口商、生产商都对市场突变没有思想准备,因此库存一直比较充裕。面对金融危机突然爆发、未来市场预期很不看好的形势,他们不得不大幅度调减和消化库存。同时,进口资源能源价格较2008年上半年大幅下跌,也是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金融危机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银行信用和厂商履约率均下降,我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呆坏帐风险和遭遇贸易摩擦的风险都进一步加大。进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亏损,成交需要非常谨慎。
基于这些情况,在2009年前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商品进出口呈现低迷走势,甚至出现持续的下降,都是不足为奇的。在外需普遍疲软,主要贸易伙伴进口下滑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回落,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负增长或低于GDP增长,应当是世界经济贸易调整的要求和表现,也是我们顺应这种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必须付出的代价。
五、出口企业困境与中长期问题有关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沿海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口企业传来的坏消息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实,早在2007年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减速和国内通胀水平升高,银根趋紧,沿海地区加工出口企业就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除了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部需求萎缩以外,许多人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大量出口企业遭遇困境的原因归结为近几年国家贸易、货币和劳工等政策的调整,认为这些人为因素削弱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使许多企业陷入亏损境地。而全球金融危机成了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羽毛。
对于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利弊得失确实可以讨论,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确实有待提高。如果有些政策出台时更注意把握时机,分清主次,不要一窝蜂、一刀切,那么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可能会更少一些。
但是,仔细分析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一些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况,就会发现,在前些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需求旺盛时快速和盲目扩张,过于依赖各级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和支持、过于依赖低成本优势、过于依赖发达国家市场、过于依赖单一产品和单一营销渠道,内部经营管理跟不上企业快速发展步伐,几乎是这些企业的通病。在市场需求变化时不能及时掉头和调整,坐等国家给政策和施援手,失去了民营企业特有的优势,更成为导致一些昔日“明星”企业一落千丈的痼疾。这些事实表明,沿海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也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环境过于宽松,只注重数量扩张,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产品、市场和营销结构不够优化有关;不仅仅是短期性问题,也反映了一些中长期的矛盾。
六、战胜危机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战胜危机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起了产业集聚度高、上下游配套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强的出口制造业。中国出口商品中中低档消费类产品占有较大比重,性价比比较高。在经济衰退情况下,可能更受到希望节俭开支的大众消费者欢迎。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能充足,内需潜力很大。今后一、两年国家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投资、拓展民间投资。我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源、原材料的潜力仍然很大。
第三,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一方面多管齐下,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及时调整和完善外经贸政策,加大融资和保险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克服眼前困难。这些都有利于保持进出口稳定、健康增长。
第四,金融危机将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力资源充裕。迄今为止外商直接投资热情不减。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外贸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库存调整结束,2009年下半年中国进出口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尤其是在国家刺激内需的各项政策逐步落实之后,进口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需求将迅速回暖,带动进口大幅回升。国际市场上对消费类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中国是消费类产品主要的生产地。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订单仍将纷至沓来。因此,2009年中国商品进出口可能是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在不发生更恶性的全球经济衰退情况下,全年进出口仍然将实现正的增长。
七、慎用汇率和退税手段刺激出口
根据金融危机以来进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势,近几个月来国家已经四次较大范围上调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和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对缓解部分出口企业的困难,提振人们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一些人希望国家进一步将人民币贬值或大范围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样固然可以在短时期内提升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刺激出口,但是也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首先,人民币贬值和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给一些出口企业降价竞销提供了条件。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外部需求普遍疲软的形势下,对于那些我国已经占有较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商品,出口企业降价竞销只能是将部分利益输送给进口方,却并不一定能扩大外部需求,实际上得不偿失。
第二,人民币贬值和频繁地大幅调整出口退税率容易被贴上补贴标签,可能引发更多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十分敏感,违背市场供求的贬值可能加剧国际货币市场动荡,遭致谴责和报复。出口企业打价格战也必然引来更多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投诉,使贸易环境更加不稳。
第三,人民币贬值和大幅增加出口退税将保护一部分本应收缩的落后产能和“两高一资”出口,不利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和非贸易部门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和产品出现新的过剩。那样的话,我国外贸顺差可能再次迅速膨胀,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还将持续和扩大,我们极有可能重蹈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覆辙。
八、保增长更要转变增长方式
为了战胜这场几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今后我们仍有必要对汇率的不正常波动进行适当干预,对出口退税制度中不合理部分继续加以微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调整思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而不应当鼓励企业以低廉价格扩张出口。
当前,政府在帮助企业战胜金融危机方面应当突出以下一些着力点:
一是继续努力保持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在遏制出口滑坡同时防止进口大幅下滑。鼓励企业由只关注出口转变为兼顾内销和外销、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尤其应当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更多适销对路商品,同时进口更多国内需要的资源、能源、技术和不具有优势的消费品。
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互利共赢方针,稳定多边区域和双边经贸环境,认真应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鼓励企业由只重视发达国家市场转变为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市场。发展全方位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由只注重低廉价格竞争转变为更多注重技术、质量、研发、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加工以外的价值增值环节。
四是继续推进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由主要做加工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方式并重,由主要做货物贸易转变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内对外投资并重,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创造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五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贸易。一方面继续限制高能耗、高物耗产品和低附加值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环保和安全、卫生要求;另一方面把好进口关,加强进口商品的环保、安全、卫生监管,鼓励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我国环境、生态质量的商品进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