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我国企业“走出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6年下半年,商务部决定筹资200亿元在多个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共分两批批准了1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而近期来自商务部的消息称,第三批招标批建工作也已经提上研究日程。2008年6月9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其中的15个经贸合作区联合布展,并称合作区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具备了项目进区的条件,且目前的一切运行情况良好。这意谓着我国企业正在探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分享国际市场的资源和发掘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始于2006年,是一种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的全新对外投资方式。其做法是由国家商务部牵头,与政治稳定且同我国关系较好的国家政府达成一致,然后以国内审批通过的企业为建设经营主体,由该企业与国外政府协议和签约,在国外建设经济贸易合作区;再由该企业开展对外招商,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所以相当于我国企业以集群和抱团的方式集体对外直接投资;在合作区建设中,通过审核授权后,国家将给予2-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所以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政府提供的是服务功能以及保障企业权益功能。
  事实上,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它是在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早期的雏形由一些企业推动和实施,例如最早的有海尔美国工业园、福建华侨实业公司在古巴建立的境外加工贸易小区等。不过当时这些园区的作用和地位仅仅是概念性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后来,随着我国贸易发展,顺差不断增加,贸易摩擦严重,一些国有企业也开始探索建立境外园区,如2004年天津市保税区投资公司在美国南卡州设立了天津美国商贸工业园。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增加,企业对外投资的愿望愈加强烈,理论界也一致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大胆的“走出去”,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此背景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规划应运而生,其目的是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尤其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规避贸易摩擦、提高企业竞争力、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
  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是分批开展进行的。第一批于2006年11月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第二批于2007年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11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具体情况见下表1所示。目前这些经贸合作区正在建设之中,少数合作区已经有相关企业入驻。
  在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设立和建设过程中,呈现了如下的特点:其一,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经营为原则”的运作模式,是一种政府扶持下的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其二,从投资区位选择看,经贸合作区大多位于南亚、非洲及东欧等欠发达地区。其三,从投资的行业看,主要是传统的能源、资源、农业、轻工、冶炼、电子等多重领域。其四,从投资企业看,主导企业大多是国内经济实力较强并具有一定国际经营经验的公司。
  
  二、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优势和问题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企业探索“走出去”路径的一项战略,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群体优势,有利于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从理论上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选择,其优势如下:
  第一,境外经贸合作区以政府的支持为后盾,避免了单个企业实力弱小的风险。当前的国际市场是一个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主要的垄断企业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市场,在此环境下,中国相对弱小的企业单枪匹马闯荡国际市场,必然面临太大的风险和压力,很难能够取得成功。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两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为基础,以中国政府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抱团”的方式集体“走出去”,能够抵御和排除风险,增强企业境外投资成功的概率。
  第二,集群方式“走出去”能够发挥集群效应。集群的方式有利于企业之间产生互补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产业境外投资集中度,有助于减少无序投资的资金资源浪费。同时,集群的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增强了竞争力,也拥有了更大的与东道国政府谈判的实力,有利于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三,境外经贸合作区能够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增强竞争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也不够,经贸合作区提供了国内企业一个体验国际市场环境,培养国际经营经验的机会,同时国外广阔的市场也为企业竞争力提升,扩大规模提供了机遇。
  第四,境外经贸合作区能够规避贸易摩擦和争端,顺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大趋势。我国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已经引起了主要贸易伙伴的强烈不满,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出口形势已经严重恶化。此时企业“走出去”,一可以规避贸易摩擦,二能够消化过多的外汇储备,从而减少国内的货币流动性,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样起到积极作用。
  虽然具有以上的众多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境外经贸合作区同样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第一,合作区的建设方式是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由于可以取得政府补贴和贷款,牵头企业必然具有过度开发和建设的激励,这样极有可能导致合作区开发规模过大和一次性投入过多,将来一旦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或者是既定投资计划在东道国根本没有市场和需求,则损失较大。
  第二,东道国大都为欠发达国家,投资风险较大。欠发达国家国内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增加风险。且这些国家国内需求有限,出口相关辅助产业不足,这些都会对产品的销售造成障碍,形成投资风险。
  第三,合作区的定位尚有不明确之处。在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中,还有一些合作区对于产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不十分明确,同时还存在对于合作区定位过高,产业选择过杂的现象。例如很多合作区的规划都是将其打造成一个集商贸、物流、服务、休闲等一体化的全能区域,这样的规划虽然非常美好,但往往会忽视东道国的国情和需要。实际上,合作区应该根据东道国国内要素资源,更多地走专注型产业道路,而较少地建设全能型区域。
  第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较大,可能会不适合我国企业现状。商务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最终规划是分步骤建设50个,目前一二批已经批准建设19个。这些合作区的招商定位大都

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是竞争力薄弱,利用的是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获取微薄利润,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是否能从对外投资中获益,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合作区建设的特点是固定资产投资等沉默成本较高,如果建设步伐过大,将来损失会很严重。
  鉴于以上分析,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很好途径和形式,具有很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和企业在果断推进的过程中,也都需要谨慎分析和慎重行动。
  
  三、政府行为选择和定位
  
  在对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好服务和扶持的职能。
  包括对于企业“走出去”要给予鼓励和资金支持,提供税收优惠;要帮助企业积极与东道国政府协调谈判,最大限度地争取优惠条件,帮助企业了解和熟悉东道国的有关情况和环境;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和必要的建议。另外,一旦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在东道国受到侵害,应该发挥政府强大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不过,在服务和扶持的过程中,要摆正位置,由企业自主决策经营,而不能管理和管制太多,使企业失去灵活性。
  
  (二)执行好宏观调控和规划职能。
  境外经贸合作区能够得到政府的有力资金扶持,企业的投资动机和热情必然非常强烈,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非理性结果。所以需要政府发挥规划、协调作用,在设立合作区时,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又要保持政府给予其在设立合作区立项上必要的指导;对合作区的布局进行规划和统筹安排,避免合作区的功能定位重复;在合作区具体产业选择上,政府要充分分析和研究,保证产业选择的准确无误。
  
  (三)执行好审查和监督职能。
  在项目的审批阶段,要严格把关,充分论证,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和盈利性,避免企业的盲目行为;在开发企业的选择上,既要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也要考虑投资企业的产业特征和成长性以及国家的产业发展导向。项目建设实施后,还要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保证项目按照既定的计划实施;同时也要对合作区的建设给予指导,尽可能地促使项目健康稳定和成功地开展。
  
  (四)提供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物品。
  具体可以建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培训和指导体系,帮助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建立东道国的国内环境和风俗习惯资料库,使企业能够及时和便捷地了解有关投资国情况;同时也有必要建设东道国国内投资环境预警体系,根据东道国国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帮助企业调整生产规模,一旦遭遇东道国国内动乱,可以及时预警,减少损失。
  
  四、企业行为选择与定位
  
  企业是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主体,也是主要的参与者。对企业来说,到国外投资将会面临一个全新和不同的经营环境和习惯,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投资风险,所以应该慎重行事,在考虑到国外投资环境和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需要,经过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来决定是否“走出去”。具体说来,企业应该重点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调研。
  估算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分析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在项目确实具有充分收益性的情况下才能走出国门。切莫盲目跟风,在对国外情况尚不了解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地认为投资潜力和收益丰厚,如此带来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二)利用好国内和国外政府的平台,争取尽可能多的政策优惠。
  企业一旦决定投资后,要利用好我国政府所搭建的良好平台和政策扶持,同时也要处理好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争取更多的优惠。另外也注意建立与东道国企业的良好关系,吸引东道国企业参与和入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只有当地企业参与后,合作区的成长才能与东道国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
  
  (三)重视本地化工作。
  合作区是在国外生产和经营,必须得到本地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成功运行,所以做好本土化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合作区建设和开发要实现本土化,本土人才更加了解国内情况,也便于和本地单位和个人沟通,能够增加开发的效率。其次,合作区经营要实现本土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建成之后,需要和当地的公安、消防、税务、工会、物流、海关、金融等方方面面打交道,通过使用当地人才,能够顺利熟悉各个环节,更快更好地做好工作。
  
  (四)重视跨国经营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去”,就需要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技能,了解东道国国内情况,又具备跨国经营素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国内非常稀缺,另外合作区大都位于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这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更加微弱,所以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人才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