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英语中的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延华
文化既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又有特定的时代性。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标准》凸现了“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力求让学习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扩展视野,并在语言习得中传递文化信息,提高人文素质。我认为,这些文化意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渗透。
1 词汇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出特定的社会与文化。它包括大众文化如习俗、礼节、生活方式、人际行为等,还有深层文化如观念、社会阶层、社会角色及身势语等。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就会闹出笑话。以模块一第二单元Growing poains中Word power中出现的俗语为例。
I can tell you that. That's no-brainer.( something easy to un-derstand)
Don't be a wet blanket. Have some fun!(boring/afraid to have fun)
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语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如: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stand in a white sheet(忏悔)
《牛津高中英语》有意识地补充了一些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还把词汇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延伸到课外,如CPU(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ursor(光标)、3D(三维的)、funky(时髦的)、headset(戴在头上的耳机)等。可以看出,新教材中的词汇与以前相比,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 听说材料中的文化渗透
《课程标准》中对听说技能目标做了详细描述。听说方面的内容既注重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把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意识等与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尽可能选择了真实、地道和典型的听说材料,并将各种功能交际活动的场景设计在真实的跨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用英语参与、用英语做事、在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各单元都组织和安排了听说活动,注重引导学生采取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来主动实践、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和交际活动中来感受和理解异国文化,从而逐步接受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许多单元中的task板块设计往往是以培养学生各种听的微技能入手,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英语进行描述。有许多材料给学生造成了听觉上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
3 阅读材料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牛津高中英语》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套教材语言真实、自然、地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不但能反映英语本族语国家的文化,也能尽量反映其他国家的民族特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与学生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相联,并将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笔者对于教师如何组织文化意识教学有以下的几点建议:
3.1 教师要切实提高本身的文化修养。一个理想、称职的英语教师不仅应是“语言通”,而且还应该是“文化通”。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其次,教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摄取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2 教师要把思维培养与文化意识教学结合起来。潘利锋教授在其新著《全球化语境与东西方文学》中说:文化制约着人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组织大量的情景交际训练活动,来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教学。
3.3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必须充分利用课外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醒学生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此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来补充其跨文化知识和锻炼其跨文化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而更要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
总之,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为语言文化并重的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2608.htm